第四百六十章:一件小事(1 / 2)

剛才那一仗,已經是把吳三桂在山海關之前所有可以仗恃的力量全部打掉,那些平素交好的豪強們甚至連逃跑都不敢。

一方面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倉促之間難以轉移全部財產,除非搬家到關外,不然到了哪里,朝廷遲早都要討債上門。

另一方面,他們作惡這么多年,在本地至少還有吳軍可以庇護,到了外面仇家更多,如果不盡快向朝廷伏罪,恐怕下場會更加凄慘。

原本若是抵抗官軍的,各將帥之間都沒什么好說,直接下令鎮壓拿人便是,但這些主動投誠的,卻不能完全相足而談。

這其中固然一大部分都是曾和吳三桂同流合污的賣國賊,但其余那些究竟是否作惡,作的惡至不至於抄沒滿門,這還需要查抄完庄子,問了那些本地百姓的風聞,匯總全部信息以後才會知道。

僅在前三日的各部官軍匯報所稱,在臨榆一帶針對那些豪紳的查抄家產行動,居然就起獲了金銀差不多三萬四千多兩。

這些還只是能明眼見到的現金現銀,還有不少沒來得及估價的珍寶古玩和多年以來他們侵占的官田、軍田和民田地契,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鐵證。

牟文綬匯報稱,本地豪紳吳家的地窖里面藏著十五六個被擄來的姑娘。

這些姑娘非常可憐,有幾個甚至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意識,變得麻木不堪,很顯然沒少遭受折磨。

他們的身世都是可以從當地官府查到備案,不過這件事卻並不那么容易,很快就有隨軍文吏上奏,稱大多數的父母家人都曾將這些事報官,一年多以前,還有一個姓趙的知縣受理。

但是不到半月,這個知縣就被調往他縣,繼任的縣令李懷安又將這些案子歸結,對那吳家巴結逢迎,甚至縱容其迫害了許多被擄走姑娘的親人。

如今,這些姑娘只有很少幾人找到了存活於世的親人,余下那些,被官軍救出來以後基本都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民。

一個敢於對抗本地豪紳勢力受理此案的縣令,接案不到半月就被用莫須有的原因替換,這其中一定有所隱情。

張世澤從這上面讀出了非同尋常的氣息,決定將此事上報,不過他也在暗中調查那個姓趙縣令的下落。

很快,就有兵士快馬來報,說是去完了,自己到的時候,據本地人所說,那趙姓縣令已經死了快有一年。

早些年,他被從臨榆縣調往永平府遷安縣任職,在到任的三月之後,離奇死於任上。

為什么說是離奇死亡,因為朝廷對命官的各種死因向來講究有據可查。

根據屍檢文書上所寫,便是這趙姓縣令在批閱公文時忽然在桌上昏死過去,隨後不治身亡。

不過這兵士還報告了一個古怪的現象,那就是遷安城中百姓對縣令的死因基本都持否定態度,不過一旦多問幾句,他們往往又是閉口不言,像在忌諱著什么。

這兵士本打算回程上報,卻在路過一個面貌雜亂的乞丐身邊時聽他嘀嘀咕咕,說是這縣令當時接了一個旁人都不敢過問的大案子。

他不敢耽擱,趕緊回來報給張世澤。

張世澤決定在大軍開拔之前深入的查一查這件「小事」,很快他就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關聯。

這縣令到任後三月離奇死亡,但是兵士詢問了縣衙的差役,他們都說這趙姓縣令在此前根本沒見任何異常。

不僅如此,他在此前甚至能射箭騎馬,在本地留守官軍當中也有些威望,一名把總曾對他另眼相待。

張世澤心想,此前如此健康壯碩的一個人,受理此案以後,卻不知原因的忽然死於任上,這顯然與常理不符。

按照規矩來說,這種死因京師是不會接受的,一定要責令追查,但這件事卻並未在京中掀起絲毫波瀾,更沒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