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館里坐著的五省總督(1 / 2)

實際上,崇禎皇帝發現,不僅地雷、燃燒彈、手雷、水雷等一些近現代的武器能在明代找到雛形,便是這神器刺刀,早在近兩百多年前的永景泰年間就已經出現。

大明朝相比後世閉關鎖國的韃清,那是真的牛逼,要是再有人拿專防倭寇的海禁來說事兒,朕直接一板磚糊他臉上。

這點玩意兒和韃清康麻子的所謂「奇技淫巧」一比,那還算個事兒?

韃清鎖國那是真的鎖國,大明海禁,那也是真的海禁。

大明朝往往是上頭在海禁,底下卻在緊倒騰,可是一點沒少發展,直到這明末內憂外患的局面,才停滯不前。

《大明會典》記載,景泰二年,世界上首次出現了類似刺刀的兵器,自然還是在大明被發明出來。

當時的朝廷,為了適應逐漸增長的邊防壓力,匠戶遂開始在火銃上安裝矛頭,從而將火槍與長矛的性能融於一身,其意用於刺殺。

當時的北方明軍一度普遍裝配,戲稱之為——「快槍」。

不過崇禎看了匠戶找來的景泰年間余留快槍,發現還是和自己印象中的刺刀遠遠不足,畢竟太早了,很多技術還不完善。

這種快槍為什么叫快槍呢,因為當時的明軍都覺得他放的快,戳的也快。

那個時候的火銃包括現在的火銃,多只能發射一輪,而且換葯步驟比現在更加繁瑣,需要時間更長。

戰時若非大規模的兵團作戰,有其它部隊掩護的話,敵軍是不會給你機會從容釋放第二輪的。

所以當時的明軍發現,火銃只能放一輪,就得端著火銃上去拼刺刀了,當時匠戶的做法,實際就是將長槍的前半部分堵頭,融合到火銃上。

這樣一來,在上子葯的時候遇到敵軍,就能立馬火銃變長槍,端著上去拼殺,這種刺刀用後世的名詞來說,就是最早期的塞入式。

不過很可惜,景泰年間之,因為種種原因,這種早期式的刺刀,沒能繼續發展到它的下幾個階段,逐漸被其它的火器取代。

要是這種刺刀能發展到下幾個階段,並且更大規模的裝配明軍,或許也就不會有遼東建奴興起這回事兒了,又或許,萬歷三大征明軍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傷亡了耗損。

甚至崇禎還想著,要是那樣的話,薩爾滸之戰就算是楊鎬這個二百五在指揮,也不一定輸的這么慘,畢竟當時還是有幾路精銳的。

現在崇禎皇帝想的,不是一口吃個胖子,而是盡自己所能,利用已經在大明出現過的早期刺刀,將刺刀的發展進程直接推進到第二階段——「套筒式」。

按西方歷史來看,套筒式的刺刀,一直被續用到了十九世紀列歐洲強爭霸時期,毛子們的刺刀進入到第三階段,實際上也是十九世紀的事兒了。

大明的刺刀因為出現很早,所以集中修改前弊,很容易就能進入到而第二階段,少了許多最先要走的彎路,這樣也就不會落後太多。

刺刀這玩意,崇禎皇帝後世寫小說的時候專門研究過,雖說不能自己把原理說的明明白白,可歸根結底什么意思,還是能表達清楚的。

在時下六局這些大佬面前,這個頭一經提出,接下來可就沒崇禎什么事兒了,要是皇帝什么都會做了,要下頭這些「科研人員」干什么吃的。

最主要是崇禎皇帝意思說得很明白,原來不是塞入的嗎,你給換城套筒的行不行,就算有什么弊端也不管了,現在能讓流賊和建奴喝上一壺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