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堵胤錫死守臨汾(1 / 2)

說起來,崇禎皇帝還挺有成就感的,這玩意雖說還是借用西方那一套改過來的,不過好歹也是普及線列的開始,意義肯定重大。

別管後世怎么想朕如今搞的這些事兒,管這叫改革也好,管這叫重大轉折也罷,反正朕決定要改的,肯定就是要改的。

這種大明版的線列陣型,不僅有西方線列步兵靈活高效的特點,最主要的是適合如今明軍,理論上說,能大幅提升野戰的作戰能力。

在近距離內,明軍遂發火槍手的准確度能夠相對地提高,加上密集而又趨近於松散的陣型,可以發揮出最猛的火力。

以松散陣型排列的火槍手,能夠尋找掩護,而且相對地靈活,但是,在對抗騎兵時十分脆弱,也不能守住陣地,這就是西方式的線列弱點。

如何規避這一弱點,這就是《大明步軍操典》存在的意義之一。

針對建奴以八旗騎兵為主力的特點,步軍操典列出了最理想的應對方式,在遭到建奴騎兵包圍時,線列火槍手將迅速轉變為方陣,撤出纏斗。

每逢戰時,明軍要額外安排步兵縱陣,線列步兵變為方陣撤退,將由縱陣之內的散兵與騎兵提供支持、掩護。

這種方陣是兵部尚書朱大典當時靈機一動提出來的,崇禎皇帝很意外,隨即采納用於軍中。

按朱大典所述,這種專用於火槍手撤出戰斗的方陣中間是空心,不同於長槍手、刀盾手與明軍中舊式火槍手常用的方陣,極其靈活可變。

湯若望提出,在西方即使是訓練有素的步兵,以線列陣型行進時,速度仍然會非常緩慢。

而且南懷仁也補充,說在行進時,如今西方普遍的線列陣型很容易裂開,特別是在通過灌木、森林地形時,他想明軍應該也不能無視這一點。

因此,在以固定陣型前進時,崇禎皇帝規定明軍步兵將會采用頭牌刀盾手而後長槍兵的傳統方陣,而在以線列陣型行進時,明軍又會采用縱陣。

在沖鋒、近戰時,明軍則會在縱陣和方陣中來回變換,這已經足以應對任何戰場中的突發狀況。

不過湯若望也提出,這三種陣型雖然全面,但弊端就是對士兵要求很嚴格。

方陣、縱陣和線列,三種陣型幾乎可以應付所有戰斗中的任何狀況,但其中的變換需要士兵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甚至需要能做到隨時隨時聽見口令便下意識發動,才能發揮出戰斗力。

如今的禁軍雖說經過了良鄉之役、平定諸王之戰、東征山海關之戰等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士兵也都見過血,算得上如今明軍中少有的精銳。

但這種新式陣型改革屬於從頭再來,從前的頂多算是基礎好,練得輕松練得快,但想要熟悉,仍然需要操練和戰斗經驗的累積。

《步軍操典》的出台,標志著大明拉近甚至趕超西方的重大軍事改革正式拉開帷幕。

可想而知,這份操典,將會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伴隨張世澤、董琦等禁軍上下大大小小每一名軍將和基層軍官。

這也是日後禁軍的操練指南,不會再有那種以將官為主的訓練方式,無論將官怎么變,只要朝廷政策不改,軍隊的訓練方式再也不會變。

「抬槍!」

「收槍、換葯!」

「放——」

「縱陣!」

「火器營,空心方陣!」

張世澤走到一個禁軍小兵身後,猛地踹了他一腳,唾沫橫飛的吼道:

「速度要快,這么慢,戰場上你還沒變過去,人家就沖過來了,到時候是不是全軍都要和你一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