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1 / 2)

四川畢竟戰亂貧瘠已有多年,天府之國倒像是上輩子的事情了。

眼下人口預估只有原來的三成不到,大批的田地被荒廢,也不知道有多少的無主之地,滿地都是無人認領的屍骨。

而中原地方,土地雖然在復耕,但是地方上被流賊禍亂只需要幾年,想要恢復卻是個長久之功。

很快山西巡撫練國事、五省總督堵胤錫等人發現,即便是將這些土地賣給歸回原籍的百姓,發下耕牛、種籽和農具,想要復耕恢復產量依舊困難。

首先還是一成不變,民間的困頓問題,僅靠朝廷微薄的支持和供給,百姓們存活依舊困難。

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想法,使得那些歸籍百姓中有不少人又將好不容易失而復得的土地,賣給地主,自己去當佃農。

很多人看不懂,朝廷已經免稅面賦,這些土地是你們的名字,當了佃農,那可就又是地主家的了。

後來消息傳到京師,崇禎恍然大悟,自己還是太理想化了。

雖然殲滅賦稅,還發下種籽、耕牛、農具等,但家家戶戶百姓的種地和開銷花費,畢竟不能全由朝廷報銷。

因此出現很大一部分剛剛回家百姓,手里拿著種籽、農具,看著名下土地,卻毫無辦法的情況。

崇禎皇帝曾想當然的以為,只要自己減免賦稅,把東西准備齊全,地方上就會慢慢恢復。

現在看來,這根本不可能。

按堵胤錫的條陳上所說,百姓們自己無力復耕,還是會被迫選擇到地主家當佃農。

這就成了一個死循環,朝廷把地主家的田拿回來,分給百姓,百姓無法獨自負擔種田費用,又還了回去,這可不行。

如果放任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地方上很快就又會出現大批蟻附般的豪紳地主,時久必亂。

其實也是低估了流寇在地方上的破壞力,眼下很多剛剛收復的地方,甚至一度成了明初山河凋敝的窘境。

朝廷也到處用錢,以現在財政狀況,根本不可能將全國百姓復耕費用大包大攬過來。

堵胤錫和練國事的條陳一到京師,很快掀起軒然大波。

內閣首輔蔣德璟站出來,說這實在並非山陝個例,而是近幾年來的常態。

禮部尚書黃錦和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李邦華也各拿實例來說,更讓朝中爭議紛紛。

崇禎十九年諸王之亂後,各王府放出了無數無主之地,全都被朝廷分給百姓。

當時看來,這是收攏民心,一石二鳥的仁政。

到現在,這些荒地已經有接近四成左右,又回流到了各處地主豪紳手中,而且還都是百姓求著他們收下的。

崇禎皇帝對土地問題向來非常重視,連兩日三次廷議全都商量此事,最終決定下一個新政策——「官辦田庄」。

已回到地主手中的土地,廠衛會負責去徹查,視佃農生活狀況決定是否由朝廷收回,余下那些全國各地的無主荒地,一次性全都歸入朝廷名下。

那些仍在百姓名下土地,朝廷不予收回,但會將百姓按地段分配到當地的官辦田庄,統一管理。

這道旨意發下後,全國的土地分配逐漸停止,各處開始風風火火的修建田庄。

流民歸籍重新入冊後,第一件事不再是分配土地,而變成了按地段分入田庄。

他們的土地辦法還是一樣,只是換成由朝廷管理的田庄統一調配,而全國各地的田庄都由京師派遣官員運營。

田庄,是時代應運而生將取代衛所軍戶制度的先行產物,雖然朝廷開銷短時間看會與日俱增,但獲利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