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備用通路(1 / 2)

大醫凌然 志鳥村 1613 字 2020-06-10

手術室漸漸的歸於平靜。

凌然內心火熱,面容冷靜的勾著血管,一條條的牽拉縫合,腦海中想象著血管網的模樣,並在手中構建實行。

有種一個人建設一個城市的感覺。

對於跟腱周圍的血管網究竟是什么樣的,有沒有一定之規,現代醫學研究的並不多——不像是許多人想象的,現代醫學似乎已經將人體給研究透徹了,在臨床醫學內部,外科醫生得到的大部分的信息都是混沌的。

比如說,脛後動脈輻射出的究竟是三根還是四根穿動脈?解剖顯示,有的人是三根,有的人是四根。為什么?有何規律而言?不是很清楚。位置在哪里,是否有規律?不是很清楚。它是否有其他的功能,與腳部和腿部的其他人體組織的關系是什么樣的?不是很清楚。

祝同益院士的方案,若是成功了,拿去發表論文,就是在用臨床醫學的方式,解釋跟腱周圍的血管網,說明血管網的重要性。

如果失敗了,那就不用多說了。

參與了方案設計的紀天祿心頭火熱,給凌然牽線搭橋的送著血管,看著他一步步的將破碎的管線給聯接起來,臉上不由的露出笑容來。

方案要求維持一定水平的血管網,同時又希望縮短手術時間,這就要求主刀醫生的速度夠快,夠准確。

在此之前,紀天祿專門考察了一圈,能夠符合他們要求的外科醫生,幾乎都有較大名氣。這也不奇怪,他們所要求的快狠准,並不是地方醫院里稱大王的猴子型主刀,而起碼是頂級醫院的頂級水平。

如今這個年代,年輕醫生從二十幾歲開始攀科技樹,攀到40歲左右才敢說是嶄露頭角,有一技之長,能夠主刀一系列較為重要的手術了。

而在這些40歲左右年富力強的高技術醫生中,還屬於快狠准的醫生,名氣總是小不了的。

外國醫院也是差不多,甚至比國內還厲害。他們的醫院生態系統是完全的市場化的,沒有人會催逼著某個醫生去學基本功,或者進修改造,能夠在這方面闖出來的,要么凌晨兩點從夜店回家自己練習,要么就是超卓天賦的天才。

紀天祿借著國際會議的機會,也確實在國際知名的醫院里見到天才級的外科醫生。但是,面對這些功成名就的外科醫生,祝同益院士的方案根本就沒有吸引力。

國際級的外科醫生,還是運動醫學的外科醫生,一年四季都是在全世界各國做手術,他們對於到中國來是沒有心理障礙的,但是,對方的日程排的那么滿,賺的那么多,對於參與指導手術就興趣缺缺了。

給錢都不行。

事實上,就是正常的給錢排日程,劉威晨都不一定要排到幾周以後去,他的高要求,更是高階外科醫生無法認同的。

這就好像是王海洋去益源縣醫院做飛刀,他首先詢問的就是對方的意願。如果患者有一個超常規的要求,比如想要斷指再植後的手指完全恢復功能,那王海洋肯定是啥也不說的扭頭就走。

不需要說現代醫學的極限是什么,外科醫生只需要關注自己能不能達到患者的需求就可以了。如果達不到而強行去做手術,又意義何在呢。

紀天祿原本已經准備勸說祝同益院士修改方案了。

他們也確實是做了b方案和c方案,但是,a方案的價值,始終是最大的。

紀天祿盯著竟然的動作,突然有些羨慕,雖然說醫學研究是醫學發展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醫學研究還是臨床醫學,最終都要落實在實施者的身上。

一名技術高超的外科醫生,要比單純的醫學研究者幸福的多。

「這里接起來的話,一個通路就完成過來。」凌然說話的聲音,打斷了紀天祿的遐想。

「完成了嗎?」紀天祿有些驚訝。

「兩個通路中的第一個,再縫合一段……」凌然依舊是貼著顯微鏡的狀態,一邊看一邊操作,同時聲音平和的要了鑷子,穩穩的將縫合的血管輕輕的夾住。

人的血管是非常脆弱的,能夠肆意玩弄的血管,基本只有心臟部分的幾根主動脈,也就是牛體內用來做黃喉的部分。

而在手足外科中,練習夾血管始終是一個課題。

夾穩是第一位的,不傷血管也是必須的,面對不同粗細不同人的血管,應該用何種的力度去夾,正如凌然之前所做的那樣,還是只能憑感覺。

「感覺」一部分是來自於經驗的,一部分是來自於理論的。例如肉眼看上去沒什么區別的血管,若是有一個人是動脈硬化的話,顯然就可以夾的大力一點,而且必須要夾的大力一些,否則針戳上去,會有戳不破的情況。

總的來說,正常醫生做手術,都是小心翼翼,試了再試的,只有到了相當的水平的醫生,才敢抓起來就做的。

其背後的積累,很可能是數百台乃至上千台的手術,才能得到的。

凌然重復著之前的操作,小心的兩條小血管縫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