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朝野震動(1 / 2)

劍牟岑舉兵反叛後立即發兵攻打平壤,平壤城內唐軍不過三千。高句麗遺民在劍牟岑攻城時里應外合,不到半天就攻下平壤,城中殘余守軍立即向遼東撤退。

劍牟岑反不過數日內,整個遼東以南的高句麗舊地全部失陷。此時的李煜在薛訥、李尚旦攻下烏骨城後便停止向其它地方進軍。哪怕近在咫尺,過鴨綠水進入朝鮮半島的咽喉之地泊灼城都沒有去攻取。

一個很重大的原因便是兵力不足,以不到三萬之兵即要守安市、鈆城、烏骨一線各城池,哪里又有足夠的兵馬出動攻取鴨綠水右岸之地呢?更何況遼東各地的高句麗叛軍都還沒肅清。

咸亨元年,即今年四月從安西傳來一個不好的消息,吐蕃大舉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又和於闐聯手陷龜茲撥換城。

此事傳到長安朝野震動,自太宗平定突厥以來,大唐數十年來還從未被外敵攻陷都護府直轄十數個州的事。

曾經西南那個弱小不被大唐君臣放在眼里吐蕃如今以達到如此威勢,可挑戰大唐國威的地步。

今日早朝李治強忍著風疾帶來的病痛親自處理這一重大事件。

鑒於安西四鎮以被吐蕃攻陷,李治心中以定出兵,特尋問滿朝文武就此事的意見?

司戎太常伯、永安郡公姜恪第一時間站出來道:「陛下,吐蕃蠻番悍然入寇我大唐,視我大唐如小兒,此番若不出兵懲戒,其氣焰必將日勝一日。陛下當今之際應乘吐蕃主力入安西,擇良將率兵出隴西奪回被吐蕃所占的吐欲渾之地,以斷入安西吐蕃軍退路,進而殲之。」

東台侍郎張文瓘站了出來道:「陛下,滅高句麗不到兩年,朝廷常年對外征戰,民生困苦將士亦苦。今年天下各州頻報發生災荒,此番又征吐蕃,百姓恐難以承受。」

「張侍郞的意思,難道就放任吐蕃占了安西不成?」姜恪臉色立變,橫眉冷對責問道。

李治聽了張文瓘所說臉色也有些不好看,心里早就以經打定主意非出兵教訓吐蕃不可,朝堂上是想讓大臣們議下該派何人領軍,出多少兵,從哪里進兵,後續糧草的事。

「姜相公,老夫只是呈情百姓因兵事困苦,恐承受不起出動大批軍隊討伐吐蕃,並不是反對朝廷出兵。」

「張侍郞不反對出兵,那諸位愛卿就拿出個出兵章程。」李治沉聲道。

當朝諸位宰相之中,自劉仁軌乞老歸養後,只有姜恪一人是武將出身,此時李治問出兵之事他最有發言權。

姜恪奏道:「臣以為出兵吐蕃兵不需要太多,青海之地地廣人稀天寒地凍,於吐蕃有地利,對於我大唐則不利於興大軍征討。當以數萬精稅騎兵乘吐蕃攻入安西國內空虛之際,奪取吐蕃位於青海城池斷其歸路,定可重創吐蕃。」

朝中其他文武在姜恪稟奏後,先後建言獻策,更多的是為姜恪的出兵謀化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尤其是後勤這塊,出征大軍所需糧草則定為由河西諸州供給。

此時的河西諸州為天下富庶之地可比江南,又有絲綢之路貫通河西,來往商旅不絕。

亦少發生災害,糧食年年豐收,又有祁連山下肥美的牧場,畜牧業更是大唐之最,全國大半牧馬監設於河西隴右二地,精良戰馬亦不缺,僅此兩地牧馬監所育馬匹就高達七十萬匹之多。

河西隴右牧馬監所育馬匹擁有波斯馬血統,能日行千里,時稱青海驄,謂東亞地區最強戰馬一點都不為過。時吐欲渾與吐蕃亦常至大唐河西隴右牧馬基地一帶的草原上劫持所育馬匹而去。

經過一番商討,李治力排眾議以去年以調到隴右一帶防范吐蕃的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率五萬大軍討吐蕃,且援吐谷渾還故地復國。

亦令右驍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為西域道安撫大使兼玉河道行軍大總管領玉河軍,救於闐。西突厥首領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出兵以牽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與薛仁貴遙相呼應。

李治以邏娑為出師之名,此舉不僅是圍魏救趙逼攻入安西四鎮的吐蕃主力分兵回防,更有勝利後直搗黃龍攻取吐蕃都城邏娑之意,打算一舉盪平吐蕃,解決這個西部大患。

吐蕃讓李治早就如梗在喉,自登基以來,吐蕃於顯慶三年(六五八)占領河湟以南諸羌十三羈縻州。

龍朔年間(六六一至六六三)降當、悉二州諸羌,乘大唐正值攻高句麗、百濟關鍵時刻無轄西顧之機滅吐浴渾。

又在乾封二年(六六七),吐蕃又侵羌人所居都、流、厥、調、湊,般、匐、器、邇、鍠、率、差十二州;三月,李治不得不罷羌十二羈縻州。

最近數年來,更是屢屢寇掠河西隴右諸州。

這一切之所以讓吐蕃屢次得手,前有西突厥作亂,後有唐軍主力攻伐高句麗、百濟使大唐無暇他顧給了吐蕃可乘之機。

如今,西突厥早以平定,高句麗、百濟也以被滅,大唐終於騰出手來,你吐蕃今日竟以膽大到舉兵攻取安西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