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發現海岸線(1 / 2)

張欽率領船隊在海上航行了數天,船隊中的兩個臭道士在那較勁誰的海上定位准確,因此到成山外海時都沒有靠岸補給,依靠船上攜帶充足的糧水直航儋羅。

李煜給張欽的三艘船是燕王府屬下造船坊工匠數年的心血之作,以當代航海能力最優秀的海船型為模版進行改進。

唐代造船技術將秦漢時期出現的船尾舵、多層船板、高效率推進工具櫓以及風帆的有效利用進行了充分發展和進一步的完善,還出現了先進的榫接釘合工藝,使船的強度大大提高。

李煜手下的造船工匠們將這些前代及當代出現的造船技術進一步完善。所造的這三艘船的船體兩側下削,由龍骨貫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約為10∶1,船底呈v字形,便於海上行駛。船首形狀也改成尖首。

船還采用了水密隔艙技術,每船共有五個水密隔艙。

這種技術在初唐只是剛剛出現,應用不普遍。當李煜知曉後令工匠們專研這種新技術,三年多的時間令燕王府的造船工匠們成為當今世界最精通水密隔艙技術的一群人。

水密隔艙的工藝和技術大大增強了船的抗沉能力,特別是加大了船體的橫向強度。它是由底部和兩舷肋骨以及甲板下面的橫梁環圍而構成的一層水密艙壁。船中部以前的艙壁都安裝在肋骨之前,中部以後的艙壁就裝在肋骨之後。這種安裝方法可以防止艙壁移動,使船舷與艙壁板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牢固的支撐著兩舷,這就增強了船體的橫向強度。由於船的堅固性和抗沉力增強了,就有可能多設船桅、船帆,更適合遠洋航行。

這也是李煜有膽氣進行海外探索的依仗所在。

若沒有此等先進的技術造出堅固的船,如何在風大浪高的大洋上航行?

船只的動力除了輔助的船尾舵外,主要依賴采用軟硬帆結合的風帆的風力。船只中間甲板上兩個主帆用的仍是傳統的硬帆,但在船首和船尾用上了後世西方風帆船式的軟帆。

鑒於後世西方風帆船的主帆技術還過於復雜,工匠們從未接觸過。從李煜的口頭描述與畫出來草圖只能是描述個大概,並沒有涉及到風帆的關鍵技術所在。

工匠們聽的雲里霧里,看圖也只看到軟帆升起來的外形,只能按照李煜畫的草圖去摸索試驗,以至現在還未完全掌握船只全部采用軟帆的技術。

灰蒙蒙的天空,東方海天相接的地方太陽放出灼熱的陽光逐漸照亮這片大海。

坐在船首處的二十出頭的年輕水手打著哈欠,陽光照射在他臉上,疲憊的雙眼睜開看向太陽。突然,他雙眼睜大,死死盯著前方,驚喜油然而生,轉身向甲板上其他同伴喊道:「快看,發現陸地啦……」

「誰大清早就在那鬼嚎,吵著道爺睡覺了知道不知道。」

王海崇揉著朦朧的睡眼從自己的艙室跑出來,倚著欄桿正准備大罵甲板上一群大清早不睡覺的水手。揉清晰的雙眼一瞧下面,甲板上幾十個水手全都興奮的大喊大叫,幾個還跳了起來,聲音還從不遠處的其他兩艘船傳來。

「還傻愣著干什么?儋羅快到了。」

王海崇的腦門直接被人從後面拍了一巴掌,回頭一看竟是叔孫康這個遭老頭正掛著他那誰都欠他百八十貫的臭臉登上船尾甲板的樓梯。

「臭老道。」王海崇嘀咕一句就趕緊跟上到甲板上看個明白。

做為船隊的總管張欽早以登上了船尾甲板,靠著甲板右角拿著臨行前燕王交給自己的望遠鏡對遠處的海岸線進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