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永昌蠻叛(2 / 2)

東漢置永昌郡伊始至西晉大力向南拓,置縣增至八個,可如今那就只剩一個曾經的郡治不韋縣了。去永昌還得經過洱海六沼羈縻州,沿途高山險谷不說,密林中毒蟲蟻獸、瘴癘皆是歷代華夏王朝用兵西南面臨的最大困境。

幾十年後的天寶年間,唐玄宗發兵二十余萬南征南詔,就因水土不服,尚未見敵,己方士兵就染上疫病損失過半,其結果自是全軍覆沒。

派兵平叛永昌蠻,說實話得不償失,敗了還損國威。

李煜自認,諾不是穿越而來,心里那套疆土論(疆土越大越好,寸土不讓,寸土必爭)的現代憤青心思,估計當朝臣拿出平叛的利益考量,李煜自個就放棄了發兵平叛的心思。

這也是歷代絕大多數帝王面對邊疆蠻民叛亂,通常采取的辦法,撤行政建治。

不然,君不見大唐北方漢地的邊境比起漢唐來,向南大幅萎縮,曾經幅員遼闊的遼西、右北平郡,兩漢時期的縣治竟丟了大半。曾經的遼西郡改治營州,偌大的遼西走廊僅剩一座孤零零的州治柳城縣所在,城中居民,漢民僅有千戶,余皆各胡。

張文灌的建議並沒有得到其他宰相的認同,張大安就指出,朝廷諾不及時出兵平叛,西南諸蠻定認為大唐外強中干,往後定相繼叛變做亂,不可不查。

諸臣的諫言李治聽在耳里,他們各有各的道理,該如何抉擇李治一時有些犯難,不由眉頭深鎖思考其中利弊。

張文灌與張大安兩派就是否出兵平叛爭執不下,李煜端坐的腿都有些發麻了。腹誹張文灌也真是的,成天把與民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掛在嘴邊,不應興邊事,邊關主守的國防方針。

宋、明皆是以防守為國防政策,可他們的結局呢?疆土一日日變小,最終亡了國,還亡了天下。

哎,哪怕是朝氣蓬勃的唐代,文人並非宋明的文弱書生,但在邊防上缺乏戰略意識,幾乎是不習兵法、不通武事的文人通病。

李煜想起十多年後大名頂頂,現在還只是並州都督府法曹的狄仁傑,為了減輕財政負擔,竟不惜上書娘親廢掉安西四鎮和安東都護府,這種沒有戰略意識的建議竟還得到朝野眾多有識之士的支持。

永昌蠻叛在歷史上只是一件小事,李煜非唐朝歷史學家,也不知今年發生了此事,對於李治是否派兵平叛更是無從知曉。

李煜撇了一眼坐於上位的大父,大父雖在史書上給後人留下了軟弱平庸的印象,實際上大父才德雖不如先皇雄才大略,但也是守成開拓之君,遠非史書所載的軟弱平庸。只是因夾在千古一帝唐太宗與千古唯一的女皇帝之間,他的光芒被蓋住遭後人忽視而以。

比如軍權從不讓娘親染指,軍中大將升遷調任,兵馬調動皆決於大父,朝中宰相,除了一個快死的許敬宗外,竟無一人是娘親的親信。

李煜因此給大父評了個「外柔內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