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盜夢空間》(中)(1 / 2)

重生之歌神 革神 3142 字 2020-08-10

ps:,,「dd」,給《重生之歌神》更多支持!

按照柯博的原始計劃,「面包車撞出護欄」就是整個行動的第一個kick,既然是kick那就表明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喚醒下一層隊員;按照之前設定的邏輯——在kick作用下,只要下面一層醒著的哥們都會被喚醒——可是亞瑟偏偏沒有醒上去。+◆為什么呢?

柯博說這是錯過了kick的時機,也就是缺少了」吻合」的條件之一:下層夢境中的隊員,如果不處於和上層夢境同樣的瞬間失衡狀態,即使他是醒著的,也不會被上層夢境的kbsp;按照本來的設計,第一層面包車撞出護欄的時候,第二層夢境中亞瑟應當炸掉房間地板造成瞬間下墜失衡的回應式kick;可當時亞瑟遇到了費舍爾潛意識投射的保鏢的襲擊,沒來得及按爆炸按鈕(當然,再下面一層夢境「雪堡突襲」中的任務沒完成,也是另外一個不得不延遲的原因),所以當第一層面包車撞出護欄時,下面沒有對應的物理失衡狀態,故而「醒轉」無法生。幸好團隊設計了「面包車入水」作為保險的備用kick,中間面包車騰空的時間給了下面幾層足夠的時間完成任務,也給出了銀幕上最緊張刺激而有趣的打斗與槍戰場景。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當第一層夢境里的面包車入水時,第二層里電梯被爆炸氣浪推動改變無重力狀態,第三層里雪堡支柱被炸開始坍塌,正因為這些都基本同步了,加上夢境之間夢幻時效的延遲作用。一起做夢的成員們才能逐層卻連續地醒上來。

至於第一層夢境與「現實」之間沒有設定kick(所以醒來的費舍爾,伊姆斯,亞瑟,阿蓮和本來就醒著的約瑟夫只能干等「現實」層鎮靜劑效用消退或者「燜雞」停機),那是因為坐過飛機的都清楚,由於氣流干擾,飛行過程中也會有顛簸以及瞬間失重的情況生,這樣一些計劃外的失衡如果在效果上等同於kick,那就會將第一層夢境中的人(至少是約瑟夫)醒轉過來。這等於破壞了行動。所以,在「現實」與第一層夢境之間不設置kick是為了保險起見。

潛規則五:「凌波態」設定。

由於多重夢境所需鎮靜劑效果太強,其副作用是本來在一般夢境中的死亡可以讓夢中人醒來的,在多重夢境下的死亡則不會醒來,其意識會處於一種「凌波態」(1im波,本意在基督教神學中是指死於原罪、但居然沒被降入地獄但又上不了天堂的狀態,就那么尷尬著模糊著灰色著)。

按照影片的設定,「凌波態」純粹的潛意識(pure-sucharted-dreamsp多關於凌波態的細節設定影片都沒有明說。

從理解劇情的角度,可以將「凌波態」理解為一個對於前因後果極度茫然的意識狀態(注意:是「意識狀態」而不是「意識空間」——只是在電影表現時「被空間化」了,所以是「晉入」凌波態,而不能用「進入」)——這需要一點點玄妙的想象力。

脫離「凌波態」的唯一方法是死亡,但是意識處於這一狀態的人,往往是沒辦法分清「凌波態」與現實的,所以不會想到利用死亡來醒轉(好死不如賴活著嘛~)。而且,因為極度茫然。實際上也不大會有時間觀念,你可能會下意識地覺著年老體弱。但能不能在「凌波態」中「自然老死」還真是沒准的事兒。

如果沒法從「凌波態」中醒轉、或者在「現實」層次強行醒轉(如解除與「燜雞」的連結),在夢中處於「凌波態」的那個人在「現實」層次大腦會處於癱瘓狀態,一團漿糊——即使他在生物意義上還是「活著」的,意識上那哥們已經不行了。這個,就是深入多重夢境最大的危險。

比較神奇的是,諾蘭設計的多重夢境中的「凌波態」其實是個共享意識狀態:只要是在最上層「燜雞」上連在一起的同志。不管是否身處不同的夢境層次,只要在任一層夢境嗝屁了,大家到的都會是同一個「凌波態」環境,而且這個環境的設定取決於以前曾經晉入過凌波態的人的構想。這一點,是通過第一層夢境(「雨中劫」)中的台詞明確說明了的。大伙看電影的時候記得豎起耳朵。

值得注意的是:從另一個方向來說,通往「凌波態」也不是只有通過「死亡」;以前有過「凌波態」經驗、並成功脫離的人,可以在非死亡的狀態下通過「燜雞」夢入「凌波態」——總之,只有「夢界牛叉」才可以做到。

說實話,這可能是影片夢境設定中最玄的一個,影片中唯一一個有如此功能的同學,就是柯博。而且,這樣設定的話,「死亡進入」與「燜雞燜入」兩種抵達「凌波態」的方式,對當事人的影響還不一樣。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凌波態」的醒轉模式,在該狀態中的死亡,是讓人直接回到最頂層的現實狀態、還是需要先回到凌波態之前的那層夢境、然後一層一層醒上來?對於這一關鍵問題,電影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事實上,電影畫面給出的線索是相互矛盾的:如果說從凌波態醒轉還是必須逐層往上(像片中費舍爾一般),那齋藤死在第三層,按理說最後柯博解救出他之後兩人應該是一起回到「雪堡」的夢境才對;可是雪堡那層的物理空間在解救齋藤時已經被炸毀了(包括那一層里柯博與齋藤的「肉身」),他們應該是回不到那一層去了。

然而,如果說在「凌波態」中的死亡會直接導致夢中人在現實中清醒,那就不符合畫面上表現出來的事實(費舍爾的確是一層層醒上來的);而且。如果從「凌波態」中醒轉的費舍爾如果不是回到「雪堡」這一層的話,那整個行動就會失敗,因為到他醒來的時候,他還沒打開那一層「密室」門因而也就沒有現心內期盼的那個秘密。

唯一的解釋,只能是「凌波態」是乎尋常「線性邏輯」的狀態,當代科學理性的心理學知識只能提供這一狀態存在的依據。但根本無法解釋一個具體的過程。正如同地球內核結構是地質「科學」、而深入地心的過程只能是「幻想」一樣。企圖構建一個「潛意識」與「現實」之間容易分辨、理解的互動模式,基本上是件不可能的任務。諾蘭即使是心理學牛、投入一輩子玩這個也不太可能玩得通。所以,目前的狀態是「難得糊塗」就好,大致說得通就行。

潛規則六:辨夢圖騰。

柯博他們「夢之隊」的成員每人都有一個圖騰(totem),用來分辨自己是身處夢境還是現實,還可分辨是否在別人的夢中。其原理是只有圖騰的持有人才清楚某些特質,而這個特質在夢里夢外是截然不同的。柯博拿的是小甜甜茉奈莉的圖騰,一個小陀螺;按照他自己的解釋,是這個陀螺如果在夢境中的話。就會一直旋轉下去不會停止;如果在現實中的話,則會「正常地」歪倒停止。

可是,關於圖騰的設定遠沒有這般簡單。圖騰區分的對象,恐怕還有爭議。因為在多人同入多層夢境的前提下,電影一直強調的是「圖騰能確信不在他人的夢里」,但是,圖騰能確定「不在自己的夢里」么?再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圖騰是無法作為當事人是否在做夢的依據的。因為假設在現實中制造了只有自己才了解特性的一個圖騰,那這個圖騰當自己身處別人的夢境中時——也就是多人合夢時自己不是「主夢人」——可能有效(因為別人不了解你自己的圖騰的獨特個性是什么。所以圖騰在別人的夢境中會出現比較詭異的現象,如「陀螺老轉個沒完」);但是,如果自己就是「主夢人」,又拿出自己設計的圖騰來測試自己是否做夢——這就好比你在現實中想著夢中可以通過掐自己痛不痛來辨別是否做夢,但等你真的做夢的時候、夢中掐自己的痛疼反應還會是「客觀」的么?難道不是受你清醒時的想法影響么?還能作為你判斷是否做夢的客觀依據么?這很令人懷疑。

另外,圖騰本來是很私人的。跟別人說了特性那就不靈了。電影中團隊成員每人都有自己的圖騰(伊姆斯的是個籌碼,亞瑟的是個骰子,阿蓮的是個自己稍微鏤空成一個只有自己知道質量的國際象棋棋子),但都沒有告知各自用來判斷的特性是什么。

影片幾乎是翻來覆去「強調」的,僅僅是柯博的圖騰;更值得懷疑的是。這個圖騰不是柯博「自己」的,而是小甜甜茉奈莉的;柯博承認當初在「凌波態」里對茉奈莉施展了「種神**」,電影雖然沒有明說具體是如何實施的,但很有可能是通過茉奈莉的那個陀螺圖騰:柯博使那個陀螺旋而不停、從而使茉奈莉相信他們所處的不是現實,而是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