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章 主考官(1 / 2)

逍遙侯 大司空 932 字 2020-08-11

大閱兵之後不久,萬眾矚目的秋闈隨即拉開了帷幕,秋闈的重頭戲便是開封府等三京的主考官人選。

如今的強漢朝,延續了大周的三京制度,即北京大名府,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

這三京采取的是直轄體制,其長官的地位,遠遠高於其余的諸府。並且,主持這三京州試的主考官,照例由朝廷直接任命。

在大周的時候,這三京的主考官人選,都由政事堂的相公們,集體商議並決定。

只是,李中易非常重視教育考試和選拔人才,所以,就把此事發交內閣、政事堂、六部九卿,以及翰林學士院集體公議。

然而,文臣們最重視的便是科舉取士的選拔之權,都想自己作考官或由自己的門生充當考官。

這么一來,李中易擴大商議范圍的後果是,這三京的主考官人選,全部難產了。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看似異常團結的文臣集團,在此緊要關頭,卻以矛盾重重的狀態,呈現於李中易的面前。

李中易對於州試的主考官,其實抱著沒所謂的態度,這也和本朝執行大周的科舉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按照大周的制度,讀書人通過了縣試之後,就是當期秀才,通過了州試之後,就是當期舉人。

然而,和明清時期的秀才和舉人享有極大特權不同,本朝的舉人如果無法中進士做官,下次還需要參加縣試,並再次通過了州試,才有資格參加禮部主持的省試。

也就是說,所謂的舉人,只要沒中進士,就不過是個虛頭巴腦的,對讀書人的尊稱罷了,並無實質性的特權。

舉行了這么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李中易即使想要改革,也不會在縣試和州試上面做文章,而肯定是在殿試之際。

邏輯其實很清楚,現在就作出重大改革的話,符合李中易的條件人才,其實依然遠遠不足。

更重要的是,全天下的讀書人,讀了十幾年的四書五經,也鑽研了多年的詩詞歌賦。李中易如果突然宣布不考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了,就等於是斷了廣大讀書人的上進之路和未來的希望,肯定會出大事的。

內閣中,李瓊和折從阮都是武臣出身,原本就對科舉之事沒啥興趣,他們倆不約而同的緘口不言。

真正鬧矛盾的閣臣,其實是劉金山和孔昆。劉金山的主張,一言以蔽之,不能獨重進士科。

孔昆是聖人的苗裔,又是知名的大儒,他自然以維護儒學的統治地位為己任,不遺余力的打壓明經、明算、明法、明數等雜科在科舉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