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起風了(1 / 2)

有宋一朝,賦稅極重,遠超前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余」,便是《朱子語類》中都有這么一句話,「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連朱熹與其門徒都說了這種抨擊朝政的話,可見宋末時期,賦稅厲害到了什么程度。

如今奸臣當道,皇帝昏庸,在賦稅極為嚴重的情況下,還要大動人力物力,搞什么花石綱,以至於耗費錢財人力無數,因為花石綱而家破人亡者不計其數,朝廷官員乘機收斂錢財,中飽私囊,下層官吏以此勒索百姓,從中取利。

由此造成了宋朝「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這種情形,後世文痞吹噓弱宋,開口就來,無知者只知附和,簡直不知所謂。

整個宋朝,在承平時期,大小起義不斷,若是國泰民安,如何能有這么多的亂象?

如今賦稅如此重,害的平民百姓不敢要孩子,生怕負擔更重,由此民間發生了大規模的「殺嬰」事件。

翻開宋史,其中有光華燦爛的一面,但也不乏黑暗的血淋淋的一面,很多人看到的都是文人的歷史,而不是普通百姓的歷史。

得國之易,莫過於宋,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欺負柴家孤兒寡母,收了天下,最後生怕別人效仿,因此打壓武將,提拔文官,造成了文風極盛,武力積弱的局面。

在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美好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都是士大夫、文人記載下來的,由此引的後人對這個朝代生出無盡遐想,產生極大的好感。

李俠客前世在現代社會時,曾經看到過一個節目,說的是國內一個知名媒體人去印度旅游,對印度的觀感極好,走了一圈之後,盛贊印度人文明禮貌,高層人物都是高大上的感覺,待人接物,冰彬有禮,這位媒體人回國之後,對印度交口稱贊。

可是當李俠客親自去印度走了一遭之後,才發現那哥們又是一個「何不食肉糜」之輩,他所接觸的一定都是印度的高層人物,自然衣著光鮮,談吐得體,可是在其最下層走一遭就會知道這個國家的問題實在多多,底層人民的生活與上流社會,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不可同日而語。

由此可見,小資文人害人不淺,他們看到的都是眼前的事情,對於視線以外的區域,他們不想或者可以避免去了解,因此留下的都是上流社會的鶯歌燕舞,記載的都是紙醉金迷。

宋朝也是如此,太多人美化這個朝代了,以至於給人的感覺這宋朝就是國人的天堂一般,從而忽略了其中的流離與戰亂,忽略了很多不正常的事情。

李俠客身處其間,便發現這個時代,並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流寇四起,百姓貧苦,末世情形,與其他朝代並無什么不同。

一個朝代是否強大,不是看朝廷有沒有錢,士族官員有沒有錢,而是看最底層也是數量最多的農民,手工業者,商人,他們能不能吃飽飯,生活過的怎么樣。

宋朝積貧積弱,冗兵冗員,打壓武將,軍事力量薄弱,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若是生活的非常好,那才叫見鬼了。

如果這是天堂的話,那應該是是大夫的天堂,與百姓無關。

現如今皇帝發動人力,全國搜尋奇花異石,來搞花石綱,而奇花異石多生南方,因此花石綱也都是從江南開發,不計成本人力再運到北方,送到東京汴梁,供皇帝朝臣玩耍取樂。

南方百姓深受這花石綱之苦,流離失所者眾多,這才給了方臘吸收教徒的機會,如今方臘率領的摩尼教眾已然有五六萬之多,隱然成了一個龐然大物。

這段時間正准備起兵造反,卻被朝廷發現,如今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在起兵之時,派遣了好幾路人馬去各地做說客,游說各地方首領在當地興兵呼應。

除了派遣方傑、王寅等人來梁山之外,又派了幾個心腹手下,去淮西找王慶,去了河北找田虎,共同商議興兵之機。

如今山東李俠客、河北田虎、淮西王慶、江南方臘,已經被譽為本朝四大寇,其中李俠客名聲最為響亮,但行事也最為怪異,只是熱衷於做生意,卻從未對州府百姓有過刀兵之舉,令人在害怕之時,又有一種詭異的安心之感,似乎李俠客手下的梁山兵士,不會對地方產生殺傷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