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白銀(2 / 2)

鐵血殘明 柯山夢 2453 字 10个月前

劉若谷稍稍一算道,「若按大人手中這張一貫的來計,確實是連一文也不值了,也難怪百姓不用。」「人皆趨利避害,這樣的財富損失,任何嚴刑峻法也無法繼續推行寶鈔,但自本朝立國,銅錢制作極少,官鑄銅錢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朝廷只是少量制作,民間交

易多用私錢,連私錢形制也多仿唐宋錢,之後民間的白銀和銅錢同時流通。」

周月如聽得聚jīng會神,今天龐雨所講的,都是她以前沒有想到過的方面,「那為何後來多用銀了?」「這枚銀幣含銀九成,名叫西班牙比索,背面這兩根柱子叫赫拉克勒斯,代表歐羅巴南端直布羅陀海峽兩側的山峰,但它實際上並不來自歐羅巴,而是來自南美洲,正是大明白銀的主要來源地。」龐雨拿起桌面上的一枚銀幣,上面有兩根明顯的柱子,但看起來制作並不jīng良,邊緣一點不工整,甚至不是正規的圓形,「西班牙人征服了南美洲,並在那里發現優質的銀礦,歐羅巴人需購買我大明絲綢、茶葉、瓷器等大宗商品,這些白銀隨西班牙大帆船經南洋貿易輸入中國。同樣的還有日本,他們的石見、佐渡、秋田幾處銀礦產出大量白銀,隨海上貿易進入中國。也正因這些白銀的大量涌入,才有了一條鞭法實施的基礎。西班牙和日本輸

出的豐富白銀成為了結算貨幣,讓全球的貿易都出現了繁榮,人人日子都好過。」屋中的三人呆呆的看著龐雨,這位龐將軍口中不斷崩出陌生的地名和概念,一時間吸收太多,也提不出什么問題,實際上他們最疑惑的,是龐雨怎么知道這些東

西,大家相繼想到了傳說中托夢的白胡子神仙。龐雨說在興頭上,並不知道這些人心里的念頭,「在大明整體生產效率沒有實質提升的情形下,產出是基本恆定的的,而白銀增加了,在白銀大量流入的時期,萬歷時四百枚嘉靖金背錢便可折銀一兩,可見白銀已經貶值,按銀計價的米價到萬歷前翻了一倍,形成了白銀的通貨膨脹,持有白銀者為避免財富貶值,會購入房屋和田產這樣的固定資產,驅使資產價格進入高位,只要白銀輸入的規模能夠持續,房屋和田產就會一直增值,因而在這段時間,士紳有更qiáng的動力進行土地兼

並。」

「知道那些歐羅巴人怎么看我們中國?」龐雨說罷看向幾人,三人同時搖頭。

「那些歐洲人都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所有白銀只要一進入中國,就再也不會出來,他們覺得中國定然已經極度富有。」劉若谷沉吟一下對龐雨問道,「可屬下的感覺,現在處處缺銀子,只要是按白銀計價,不獨江北的房產,江南各地的土地價格都在下降,在下曾向大人提出,百順

堂不再接收田契作為抵押。」龐雨肯定的點點頭,「若谷的感覺是對的,房屋還好說,購買之後並無後續支出,田地則不同,其本身是賦稅的載體,普通百姓買到手中立刻就要承擔沉重的賦稅,甚至可以說是負資產,土地價格不但會下降,以後你或許會看到田土白送人也沒人要,原因之一正是白銀流入變化。無論日本還是西班牙,都需要購買咱們的產品,而沒有什么產品能賣給咱們,所以他們的白銀單向流入中國,這叫做逆差。能持續輸出白銀的前提,是銀礦能長期提供穩定的產量,否則他們國內就會面臨貨幣不足。西班牙國內商人一直對中國產品搶占市場不滿,而南美洲的銀礦產量在下降,這種不滿就會加劇。大約熹宗即位之時,西班牙發生貿易危機,又正在參與歐洲的一場戰爭(注:歐洲三十年戰爭),財政支出劇增,長期的貿易逆差難以持續,西班牙國王開始限制白銀流出,大帆船貿易銳減。根據威利給我的消息,之前每年入港馬尼拉的中國商船約有四十艘,到崇禎二年,馬尼拉僅僅只有六艘中國商船入港,崇禎七年西班牙又限制美洲的阿卡普爾科港船只出港,主要就針對我國。日本石見銀山產銀量自萬歷年間達到高峰之後,一直處於下降狀態,如果維持原有的貿易規模,日本國內會進入嚴重的通縮狀態,經濟會隨之進入低谷,經濟下滑便會影響民生和稅收,從而對幕府的統治造成威脅,縮減對外貿易是唯一選項。幕府的鎖國是有經濟動機的必然事件,其根本原因在於日本的整體生產效率低於大明,一旦進行自由貿易必然形成逆差。所以幕府開始用朱印狀限制海貿,以減少白銀流出。白銀流入大明大幅減少,就會處處都缺銀子,朝

廷面臨的是白銀緊縮,自己又沒有銀礦可以增產,完全收不到鑄幣稅,所以這些紅夷眼中最富裕的中國皇帝,連打流寇都湊不出銀子。」周月如眼神閃閃發亮,今天聽到的似乎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她看著龐雨認真的道,「那之前已經有那許多白銀進入咱們大明,為何那些紅夷不流入了,咱們就這

么缺銀子,歷年的那些銀子去了哪里?」「蒙元敗於貧富差距,咱們大明經過這兩百多年,也形成了固化的分配模式。」龐雨自信的掃視三人,「先說白銀在國內的流向,白銀從東南沿海進入中國,首先達到商品的產地江南,那是經濟效率最高的地區,使江南形成外向型商品經濟。市場驅動農民放棄種植糧食,將土地轉化為桑棉等經濟作物,而糧食則依靠湖廣、江西輸入,因為有長江流域的船運的廉價和便利,即便長途運輸之後,糧食價格仍然遠低於經濟作物的收入,同時也出現蕪湖這般專做棉布印染和鋼鐵的地區,沿大江形成了經濟的地域分工,白銀也就在大江流域流通。第二便是運河,主要是朝廷的賦稅和漕糧,這些白銀沿運河流通,稅銀來自全國各地,與所有人都有關,這是重要的再分配環節,各位都熟悉衙門里面的事情,農民種地所獲本是實物,平日生活本是自給自足,涉及白銀的地方很少,但一條鞭之後繳稅需要納銀,僅僅在白銀的兌換上就會遭受兩次損失,因為賦稅的特性,這種分配更多靠權力支配,農民創造的財富通過這些再分配的環節,變成達官富商地窖中的銀

錠,財富差距愈來愈大。」

周月如似乎想起了孫田秀一家的遭遇,將頭低了下去,看著桌面出神。「貧富差距讓白銀進入沉淀狀態,富人有錢但消費有限,而百姓沒有財富可以消費,這樣商品生產和流通就會停滯,百業蕭條之後,大家收入銳減,便繼續縮減開

支,形成通縮的循環。」龐雨起身來到會議室張貼的地圖前,「以地區而論,在這兩個水系附近的地區,更容易獲得白銀,經濟情況也就更好,朝廷的白銀只夠供應九邊,缺乏tiáo配其他地域經濟的能力,九邊的白銀也會因為商品貿易回流到兩條水系區域,距離越遠的地區獲得白銀的困難越大,譬如陝西、遼東、貴州這樣的邊角之處,這些地方經濟薄弱,承受能力更差,一旦白銀流入減少,便首先出現生存問題,接著便是亂事起。這幾個地區分別出現出現建奴、流寇、奢安之亂,除了邊角之地統治薄弱之外,與白銀相關的經濟頹敗也是重要原因。各地亂事的興起使得避險需求大增,金銀天然帶有避險屬性,人人都想保留更多金銀傍身,這讓更多白銀退出流通

。」

江帆不停的搓著手,看向龐雨的目光敬佩中仍帶有一絲疑惑,「那有什么辦法改變這情形?」「首先便是戰爭。」龐雨敲了敲地圖上遼東的位置,「以後金為例,因其社會的原始屬性,他們的生產效率極為低下,糧食甚至不夠食用所需,更遑論交易。其余能作為商品的只有皮毛、人參、東珠等等,交易的數額都非常小,他們生活需要大量鐵器、棉布、煙草、絲綢、糧食、糖類等等大宗商品,一旦與我大明自由貿易,都需要用白銀從大明進口,要不了兩年便銀錢枯竭。所以本官推斷,皇太極如果要與大明互開邊市,必然提出不對等的貿易條件,並非是他臉皮厚要占大明便宜,而是他換無可換,若是我大明不與他交換,後金便缺少維持政權的物資,戰爭就是唯一選擇。當小冰河造成的氣候影響越嚴重時,北方受災的情況更甚於

南方,無論後金還是蒙古,南下的動力就會越qiáng,如果不能獲取物資,他們會從內部崩潰。」

劉若谷接著道,「還有便是大人的貼票?」「正因方才與諸位所說的原因,白銀在達官富商的地窖之中,我們不是朝廷,解決不了所有地方的白銀緊縮,但我們的目標也更小,解決控制區域的白銀緊縮,貼票和匯票不是為用銅錢的小民准備的,都針對白銀的主要持有者,開初時是靠利息和復社的信用,之後靠武力和控制貿易通道建立並擴張自己的信用,獲得部分的鑄幣稅,為安慶營獲取充足的經濟支持,再獲得這亂世中最qiáng大的武力,而武力可以獲取未來一切的預期。」龐雨回到桌邊雙手撐住桌沿,眼睛看著下面的三人,「這就是為何發行貼票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