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三大集團(1 / 2)

推薦小說——《帝王時代》已經九十萬字,三國字數還少!大大們可以去看一下。

士族這個問題是比較復雜的,原因如下:東漢末年,在朝廷未動亂時支持起帝國的根基就是三大集團:外戚,宦官,士族。前兩種大家都能清楚他們的身份,而最後的士族可能也不陌生,因為這個詞語出現的幾率很大,但他們具體是什么人呢?

士族,就是世代為官的家族,通俗點說就是把作官當成職業之人。當官也能成為職業?難道還能壟斷不成?

不錯!漢時平民分為四等:士,農,工,商。其中士地位最高,也就是以讀書為業之人,就叫做士人,而想要做官就需要三個條件:身份為士人;有學識,通曉儒家學說;有人推薦為孝廉。

什么人有推薦的權力呢?作坐官的。那這就很清楚了,一旦有一位士人能夠得任官職後,他的舉薦名額是給誰?最多的肯定是他的子孫,以及曾提拔他的官員手下之人。這樣就很明顯了,讀書在古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沒有經濟支持,寒門士子就算能成才,亦很少能夠得到舉薦為官。

就算運氣極好,能得步入官場,亦只能被同化,成為這個圈子中最為普通的一環。士族就是這樣形成的,他們有官職,所以掌握了帝國的上層權力;有文化,所以控制了輿論傳播,是為百姓眼中的名人;有權再加上有名,然後就吸納投靠者,便成為豪強。

門閥,豪族也是指得他們。

他們的力量在數百年延續下來後,可以說是絕對的主導,只是因為當初靈帝駕崩後,外戚與士族結盟對抗宦官,何進太蠢,反而與宦官斗得兩敗俱傷,何進死後,宦官也被袁紹領兵全數殺死,帝國兩大支柱立時倒塌。

正巧這時董卓進京,於是門閥遇上軍閥,就跟秀才遇上兵是一個道理,手中有兵的在亂世中就不怕你手中有印的!靠的就是拳頭說話。

然後才有骨子里瞧不起董卓的士族不願與其合作,紛紛逃離,共舉「四世三公」的袁紹為首領,擔任了關東聯軍討董的盟主。想當時袁紹官職僅是個渤海太守,比他官大的不在少數,而他能得盟主之位,就在於此。

解釋清楚了士族,那現在回過頭來一看天下大勢,就已經很明白了,現今的天下,明面上分為三股勢力:宗親;士族支持的袁紹,袁術兩兄弟;馬騰,韓遂為這樣的地方軍閥。

宗親看起來是現在實力最強大的,徐州,幽州牧是劉雲武,揚州牧劉繇,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但實際上其它人是什么貨色,想必許多人心里都是有數的,又不可能團結一至,實際實力只能算居於第二,暫不細提。

士族支持的袁紹,袁術兩兄弟實際上的實力是最強的,曹,孫堅何等英雄人物,先前都得從而屬之。孫堅戰死後,其長子孫策扶其父靈樞歸葬曲阿後,依舊還是屈身於袁術,以玉璽終於討回父親留下舊部,聽袁術之命現今正要往擊廬江太守陸康。而呂布當初敗陣出長安時,所想到的並不是搶個地盤自立,而是下意識的便要投靠他兩人,先不說他現在有沒有爭霸之意,僅是這種思想便可大略想到袁紹兩人名望。

實際上,如果袁紹兩兄弟不翻臉相斗,而是團結一致,這個天下基本上是沒有人能夠抵擋的,原因就在於龐大的士族集團是全力支持他們的。也正是因為他兩個反目,故而支持的士族也分為兩批,支持袁紹者相對多一些,有他們的錢糧,人馬支援,就是袁紹擴張極速,短短兩年間據有冀,以及許多地方,卻絲豪不用擔心人才不足,並且兵員補充極速原因了。

地方軍閥總體的實力是最強的,但也是最弱的,因為他們分散各地,不可能聚攏一股,也只有被分散擊破的命,就不用多說它了。

在青州時,因為那里原本就沒什么大的士族,很多都是避難於此的士人,並不是一條心,用惟才是舉的方法征用,青州自然合適。但現今劉雲武要管理的是幽州,記錄在冊的官吏共有萬人之多!

裁減官職,精兵簡政?

劉雲武手中有兵權,他要精兵估計人家不會反對,但要裁職,那不是明擺著砸人飯碗,要使這塊大蛋糕縮水不少,與他們士族翻臉叫板么?

原本幽州三大世家:「張,田,公孫」雖然各自都因為叛逆而被清除,但他們只是最大的而已,其下原先附庸的小士族們又去找另外威望最高的士族依附,自然又會形成無數第二個張氏,田氏利益集團,幽州初定,他們也處於觀望狀態,就看劉雲武怎么做了。

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劉雲武對幽州還真有點頭疼,現在人口急速減少。雖然殺點這些人很簡單,可找人就不容易了。難道去亞洲其他小國找人?

書房外傳來侍衛的聲音:「王爺,有兩人荀家,荀攸之人來訪,正在王府外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