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5章 強強聯手(2 / 2)

扶明錄 浪得虛名 1168 字 2020-09-27

要錢有錢,要兵有兵,要糧食有糧食,要船有船,進可攻陸地,退可守大海。

常宇亮出實力倒非為了鎮住鄭芝龍,沒必要,鄭芝龍沒這個野心,或許海盜對海洋有著一種外人無法理解的情感,他們對攻占內陸沒啥興趣吧。

之所以如此,僅是想傳遞一個信息,我們是強強聯手,我不僅僅只是一個東廠提督有那么點權勢而已,我還有各種你想象不到的實力和能力。

他不用擔心鄭成功能否體會到他的用意,因為鄭芝龍這個老油條一定懂的他的意思,僅需鄭成功一封家書而已。

常宇主動聯系鄭芝龍當然並非為這幾十萬土豆和番薯的好處,他們之間有更大合作項目,鄭芝龍手里有這大明最大的海外貿易以及海軍。

而常宇手里則又一個任何人都拒絕不了的項目,大明銀行!

這個時代但凡做生意的,不管小本買賣又或大買賣,特別是一些商家出去采購或者異地店鋪用錢資金的運輸和交付是最為累贅和麻煩以及冒大風險的。

但大明銀行,異地隨時取存亦可抵押款待,且覆蓋大明兩京十三省,相信沒有商家會拒絕這種便利!

也不會有人會拒絕投資這個項目,鄭芝龍也絕對不會。

且除此之外,此時此刻鄭家就已經從常宇手里拿到了一個大生意,在福建大肆收購土豆和番薯,一來拉動那邊經濟二來救濟京畿飢荒並推廣這兩種農作物。

而這筆生意其實除了他其他人還真做不來,因為鄭家人多船多,可以沿海快速抵達產地采購然後走水路快速抵達京畿。

而且這兩種作物沒人比鄭家這種海盜起家更了解的,其實很多外來東西那個時候都是海盜帶回來的,比如土豆叫荷蘭薯,顧名思義至少是從荷蘭傳入中國的,而那個時候台灣是荷蘭的殖民地,土豆也僅在台灣和福建一帶有種植。

至於番薯傳入中國較早,在福建已大面積種植,其實徐光啟也曾在上海種植,但並未大范圍推廣,說是試驗田更恰當些,在江蘇部分地區有小范圍種植,直到康熙年間,番薯才在往河南,山東,河北開始推廣。

至乾隆時才由官方推廣,在直隸由皇帝親自倡導種植,這個時候番薯才開始大面積種植,成為四大糧食作物,1733年,番薯傳到四川,1735年傳至雲南,1752年傳至貴州。此後,番薯蹤跡遍布西南。[7]

可以說這個時候,長江以北根本就沒這玩意,主產地就在福建,也就是鄭芝龍的地盤,請問還有人比他更適合做這筆大生意么。

鄭芝龍何嘗不知道這買賣的潛力,所以才先扔過去幾十萬斤砸下太監,目的也不言而喻就是為了要個官方合作協議罷了,先投資後賺錢嘛,再說了政府項目總得給人家些回扣嘛。

而且朝廷現在窮的叮當響,做這筆買賣需要先墊資,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一般商家還真墊不起但對鄭家來說就是毛毛雨。

所以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這都是一場合作共贏的強強聯手,這也是為何常宇將其他客人都推掉,又拉著吳孟明來當陪客專心給鄭成功傳遞信息。

鄭成功也不傻,他爹那么精明在他來之前一定早就叮囑了很多,也一定是帶著很多目的而來,所以常宇的一些意思他輕易就接受到了,何況很多話常宇說的那么直白。

這也讓鄭成功激動的不已,聽了常宇的幾個有意合作的項目後,就坐不住了:「末學今晚回去就給家父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