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老將也是要臉的(1 / 2)

尋唐 槍手1號 1622 字 2020-05-28

真定縣是鎮州的首府所在,也是鎮州最為繁華的城市,在這里,聚集居住了超過五萬人,這在當時的州郡之中,完全可以排在前十之內了.

南城的節度使府,是整個成德的權力中心,整整一條街,除了節度使府和其它的衙門之外,剩下的便都是兵營了,駐扎著節度使的親兵衛隊.而在北城以及東城和西城,還分別有三座軍營,駐扎著三千甲士.便是這些人,負責著整個真定縣城的安全防務.

而在城外,亦有兩個大營,不過這兩個大營,平素也就常駐著一百多人負責清掃以及房屋的日常維護,一般並沒有兵馬進駐.也就是在大戰來臨之前,府兵被征召起來之後,這兩座大營才會被塞滿.

不過現在,這兩座大營現在卻是人滿為患.

兩座大營的設計,本來最多能容納三萬人左右,但這一次深州大戰之後,返回的卻是足足五萬大軍,雖然已經開始解散了,但解散卻是分步進行的,大部分人還在等待著解散的命令.

而在這些人其中,有一萬人,卻是將做為常備軍被保留下來,這些人將晉升為甲士.

成德的這一擴軍行為,代表著延續了近十年的成德對外策略開始改變,也意味著北地的戰火將進一步的展開,擴散.

「高駢來了信,希望我們盡快地向振武發動攻勢.」李安國看著面前的公孫長明,李安民以及尤勇道,」他雖然沒有明說,但應當是他與張仲武的戰斗形式不容樂觀.」

公孫長明點了點頭道:」雖然還沒有更加清楚的情報,但顯然正如節帥所分析的那樣.高駢雖然統帶五萬甲士,但這些人並無法全部用來對付張仲武,因為他還要防備著突厥人.突厥不同於契丹,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向大唐臣服過,一旦找到機會,必然會有所突謀,而契丹人,現在差不多已經被張仲武打趴下了,大的部落避其風芒遠走而去,小的部落被迫臣服於張仲武,而突厥人呢,與高駢一直是打一打,和一和,高駢從來沒有真正地將他們打服.現在張仲武大舉來襲,高駢一旦遭遇危機,突厥人一定人趁火打劫.所以高駢還有相當一部分精力要放在突厥人身上,應付吃力,也是應有之意.」

「在我們困難的時候,高駢明知道要吃敗仗還是出兵與張仲武大戰一場,客觀上,也為我們減輕了壓力.所以這一戰,不論於公於私,我們都要盡快發兵振武,打垮振武,以分擔一部分高駢的壓力,也算是我們還了他這個情分.」李安國低聲咳嗽著,以手捂嘴,臉上泛起一陣嫣紅.

屋里另外三人都是點頭贊同.這不僅僅是道義上的問題,打垮振武,既可以報這一次因為振武的反水而導致的大敗,又可以趁機吞並了振武,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

「安民,你主攻定州,尤勇,你主攻易州,兩路齊發.」李安國接著道:」安民,你不必擔心李波的安危,越是這個時候,王灃越是不敢動李波.」

李安民點了點頭:」大哥放心,我絕不會因為波兒在他們的手中便有所顧忌的.」

李安國點了點頭.」如今對我們來說,形勢越來越好了.曹信那邊快馬送了信過來,橫海那邊已經用不著我們擔心了.李澤成功地以離間計讓朱壽與柳成林反目,柳成林已經殺了景州刺史盧金宣布自立,曹信在信中說,其實,已經可以把景州看成是咱們成德一系了.朱壽已經出兵討伐柳成林,這一戰如果朱壽哪怕勝了,短時間內也無法再對我們形成威脅,而如果一敗,橫海差不多也就完了.」

公孫長明笑著道:」節帥,如果我所料不錯,橫海熬不過今年,而他征伐景州之戰,必然會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小公子絕不會坐視如此良機從自己手邊溜走.」

李安國哼了一聲:」那小畜生…哼哼哼……所以你力勸我一定要把蘇寧在鎮州多留一段時間不放他歸去?」

公孫長明一笑:」正是如此.小公子神來之筆,一樁姻緣便讓柳成林不得不投向咱們成德,為秋後打橫海奠定了勝利的基礎.瀛州石毅必然不會坐視不管,肯定是要出兵協助朱壽平叛的.蘇寧不在深州,深州那邊就會出兵脅迫石毅,而石毅只怕就沒有明子大搖大擺地去幫助朱壽了.」

「公孫先生,你敢肯定蘇寧不在,深州就會如此?據我所知,蘇寧對於深州的掌握還是沒有問題的.」尤勇深表懷疑.

公孫長明笑道:」尤將軍,你別忘了,深州這一次戰死了兩千甲士,上萬府兵,真要論起對瀛州軍隊的仇恨,深州軍的將領絕對比你我要深多了.如果有機會,他們豈會不想著報仇的道理?蘇寧在,可以約束他們,蘇寧不在,僅憑杜騰,顯然是無法完全駕馭這些將領的,更重要的是,黃尚雖然與蘇寧交情深厚,但此人的大局觀,戰略意識還是很出眾的.而且此人亦受節帥大恩,所以我敢斷言,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此人一定會站在成德的立場之上考慮問題,所以,杜騰獨木難支,最終會不得不同意出兵.」

尤勇想了一會兒,也不得不表示同意,同為武將,瀛州之敗,死傷眾多,那種骨銘心之痛,也只有他們這些武人才會有切身的體會.

「所以節帥,一旦我們拿下振武,小公子哪邊與曹信合力,拿下了橫海,那么成德的實力將出現飛躍式的增長,只要經營得當,新增了定州,易州,景州,滄州,棣州以及德州之地的成德,將會與河東,盧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我們的地利條件,可比河東與盧龍都要好上太多了.」公孫長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