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好菜(1 / 2)

蘇廚 二子從周 1355 字 2020-08-14

第十四章好菜

二十七娘狡黠地一笑:「同甘共苦是吧?我們也決定了,見賢思齊,陪你一起受罰。」

說完飛了蘇油一眼:「名如其人,小小年紀,忒油滑!」

蘇油摸摸鼻子:「這個不怨我,要不那樣說,你們是不會讓我處理牛雜的。」

人多手快,很快處理完畢,各種雜碎擺了好幾簸籮。

蘇油指揮庄上手藝最好的廚娘處理牛腰,只要將牛腰里的白筋除盡,就絕對是一道好食材。

教廚娘將腰花斜切花刀,牛肝斜著切薄片後,反復沖洗掉表面的粉糊,用細紗做了個紗篩,翻出庄里藏有的葛粉,研碎過篩,勾成芡汁。

芡粉之所以叫芡粉,是因為它最先是用芡實制成,那東西產在太湖周圍,又叫「雞頭米」,四川幾乎沒有。

不過這東西只要是淀粉豐厚的作物都可以代替,比如現在眉山有的蓮藕,荸薺,薯蕷,葛根,其實都是可以的,不過其中菱角粉才是最上品,一時蘇油也沒地方找去。

接著就是第二件事,找醬。

醬這東西,是中國人食譜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其實就是由谷物和豆類發酵產生的谷氨酸帶來的鮮味和其余物質混合起來的具有獨特香氣的調味品。

不過現在豆醬麥醬也還沒有做到精美,醬油這東西還處於原始狀態,蘇油覺得自己這個非遺傳承人的半拉徒弟,在大宋似乎有不少商機。

結果只在牆梁上找到幾個稻草包裹的豆醬包,想了想蘇油還是放棄了。

轉了一圈,調味品真是少得可憐,就給他找到了幾斤花生,做了個油酥花生米,找幾個孩子來將花生米弄碎。

該做飯了,調料不齊,也不是不能做菜。

可龍里沒有萵苣,史家庄倒是找到了。

現在的萵苣很小枝,但是特別細嫩,主要是細葉子,中間的萵筍比拇指粗點不多。

這本地老品種的萵苣比後來的大葉子萵苣好吃太多了,猛然見到老熟人,反倒讓蘇油有了隔世之感。

沒一會兒,八娘與二十七娘回來了,說是已經照蘇油的布置,將觀音土泥漿調和完畢。

二十七娘眼睛發亮,這土的粘性相當不錯,比以往的傳統陶泥細密得多,她覺得肯定是好東西。

不過現在不是說這些的時候,一見到她倆回來,蘇油就招呼廚娘開火,做菜。

肝腰合炒,誰說非得用炒鍋?

之前就燒好涼上的冷油現在派上了用場。

先拌涼菜,一直擺放在灶台上的芥子醬,現在變成了正兒八經的芥末。

這個做法還是以前村里的老人教給他的,不過對他來說,似乎除了拌毛肚,也找不到別的用處。

芥末蒜泥香油加一瓢涼好的牛肉湯,燙到剛好的毛肚,黃喉,煮熟後切得薄薄的心片,大盆子里加上香芹段,香菜節子,蔥花,花生碎,精鹽,拌好後一桌放上一大盆。

然後用淋油的動作代替炒菜,將事先煮好的牛腸,牛肺片,牛頭皮薄片放到笊籬里用滾油淋幾遍,擺放到幾口大陶鍋中,澆上牛肉湯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