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水轉大紡車(2 / 2)

蘇廚 二子從周 1512 字 2020-08-14

很輕微,但是比起如今絕大多數弩的嘎吱嘎吱,令人非常愉悅。

門環上的准星高度明顯壓低了很多,在保證箭尾通過的前提下,盡量貼近發s軌跡。

連這些都考慮到了,蘇油不由得對眉山理工的長足發展點了一個贊。

一扣扳,肩頭傳來一震,弩箭j乎飛出了一道直線,消失在了十步外用稻c扎出的標靶之。

「好!」周圍鄉弓大力捧場。

蘇油問郭隆:「郭指揮,箭羽夠用嗎?不能因為箭羽節省訓練量啊。」

郭隆說道:「稟告運判,訓練用箭矢,尾羽用的g燥後塗膠的棕樹葉子,訓練強度是足夠保證的!」

蘇油點了點頭:「新兵的情況怎么樣?」

郭隆說道:「還行,訓練了半個月,聽從指令找標尺,六十步內准頭基本能夠保證。」

蘇油說道:「還得練,多練,即使是弩兵,越野能力和t能訓練也不能放松。告訴他們,如果表現好,能立軍功的話,可以比照控鶴軍的待遇拿薪俸!」

郭隆立正:「遵命!」

有了軍事力量的保證,蘇油開始放組織大生產。

首先要處理的,便是那堆積如山的苧麻麻料。

在後世元代出現的《農書》「農器圖譜十四?利用門」與「農器圖譜二十?苧麻門」,詳細地介紹了一種當時在四川出現的一種水力紡紗——水轉大紡車。

這是一種相當完備的紡織械,已經包括了所謂「發達的器」所必備的個部分——發動、傳動構和工具。

其發動為水輪,和與水轉碾磨的水輪完全一樣。

傳動構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傳動錠子,二是傳動紗框,用來完成加捻和卷繞紗條的工作。

工作與發動之間的傳動,則由導輪與p弦等組成,已經可以做到「弦隨輪轉,眾皆動,上下相應,緩急相宜。」

工具就是加捻卷繞制紗的部分,由車架、錠子、導紗b和紗框等構成。

為了使各紗條在加捻卷繞過程不致相互糾纏,水轉大房車還在車架前面還裝置了十二枚小鐵叉,用以「分勒績條」,同時還可使紗條成型良好,作用與繰車上的橫動導絲桿相同。

而且,王禎所錄的這個大紡車雖然是用於紡麻,但稍作修改,縮小尺寸,又可用來捻絲,所謂「又新置絲線紡車,一如上,但差小耳。」因而具有相當好的適應x。

這種紡紗在構造上非常卓越,因此博得了李約瑟的高度贊揚,認為它「足以使任何經濟史家嘆為觀止」。

所謂「大小車輪共一弦,一輪才動各相連。隨眾欓方齊轉,纑上長紝卻自纏。可代nv工兼倍省,要供布縷未征前……車紡工多日百斤,要憑水力捷如神。」

一個工作日,可以紡出上百斤紗線!

關於水轉大紡車使用情況的記載,《農書》提到:「原麻苧之鄉,凡臨流處所多置之。」

由於其效率太高,因此往往多戶人家合用一車:「或眾家績多,乃集於車下,秤績分纑,不勞可畢。」

元人揭傒斯講述都江堰的《蜀堰記》曾記載,「今緣渠所置,碓磴紡績之處,以千萬數,四時流轉而無窮。」

沿著都江堰主渠設立的大型水利械成千上萬,其除了加工糧食的「碓磴」,還有一部分則是加工絲麻「紡績」。

元代如此成熟的大規模應用,不會是憑空出現的,因此在蘇油仔細搜求西南農業資料的時候,特別點名過這點,一位川西商人送來了一份珍貴的水力紡紗的資料。

可以八個紗錠同時加工,不過木制軸承和粗糙的麻繩傳動,導致效率不高。

但是有了這個械基礎,加上蘇家已有的繅絲,蘇油組織理工小組在兩者其上進行了大力改造,最後研發出的紡紗,效率遠遠高於王禎《農書》的記錄。

首先改造的就是傳動p帶,更換成傳動鏈之後,就抵消了p帶打滑帶來的功率損耗。

這東西國人張思訓已經發明了快一百年了,估計是受了水龍骨車的啟發。

當然蘇油領導的理工小組不可能還那么粗糙,和弩p扳的傳動裝置那樣,非常接近現代自行車鏈條了。

還有調節轉速的裝置,同步紗錠速度的裝置,將飛輪和曲柄合二而一的曲柄輪裝置,都被蘇油一一加了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