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章 改制(1 / 2)

蘇廚 二子從周 1402 字 2020-08-14

第九百六十章改制

但是百年以來,制度繁復,機構重疊,很多不適合的舊政沒有取消,而新制度又不斷地出現,新法推行之後,此等現象更加突出。

祖宗解除了藩鎮的勢力,卻允許開國功臣的子孫以「恩蔭」世代做官,導致國家機構,既無定員、也無專職。

許多徒有其名而無所事事的冗閑機構和官員,充斥在政體當中,如同黃金當中雜進了土石,讓官制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其二則是蒞其官而不任其職,官職在名實之間悖離、混亂。

大宋官制,源於割據時期,帶有濃烈的小朝廷色彩。

那時候的知州多帶軍職,授進的時候或文或武,其實還是屬於藩鎮的格局。

官、職、差遣,俱用官名,再加上勛號,榮賞,內殿橫行封官,使官制更加混亂。

而之後國家一直沿用,沒有騰出手來梳理。等到空有其名的三省制度加入之後,官制不但沒有厘清,反而更加混亂。

王相公主政期間,主張只要各個機構能恢復職能和作用,就算達到了改革的目的。

如司農寺、都水監等,已對革新揮了重要作用,收到「董正官制之實」。

但是其實,還是「名不正,言不順」。

以自己為例,在南海時的官職,全稱應該是崇仁保順佐運宣德功臣,上柱國,蒼梧郡開國公,保和殿大學士,特進,太子少保,知交州軍州事,權南海四路轉運使。

這么大一堆的稱呼里邊,其實只有最後兩個才是正經的官職。

而且在大宋,這樣的情況是普遍現象。

比如蘇元貞的本官是殿中侍御史,差遣是鄭州知州,結果他拿著自己定工資級別的本官,把人家真正負責彈劾工作的御史蔡確彈劾了一次,這就是職務不明造成的混亂。

因為殿中侍御史這個官職除了可以做本官,還能做差遣,朝中另有真正干這個差遣的人存在。

比如當年趙公大展雄風,彈劾陳執中去職,就是在這個差遣上。

而趙抃當時的本官,卻又是翰林學士。

這就大宋冗官現象的存在現實,大量職務虛實間雜,給了很多人偷懶的空間,造成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互相推諉、扯皮的情況非常普遍。

而且官職不但名不副實,且官職之間的進階,還達到驚人的三十七階之多。

所有這些,導致一個下級部門,同時有幾個上級管理部門存在,下頭常常都不知道,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甚至真正能有效管理的,一個都沒有,有些下屬工作多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上級是誰!

因此減少冗官冗政的弊端,提高朝廷的辦事效率,這一場官制改革,必須進行。

怎么進行呢?其實也不難,將政令歸還給相應的部門,恢復唐代三省制度,基本便可以將官制理順。

大宋如今已經存在門下省,中書省和尚書省,但是都是寄托虛銜,安養元戎的地方,稱謂「寄祿官」。

而真正的中樞政務,卻另設了一個名目,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代替三省行使職權。

這依舊是小朝廷混亂的格局,已經不符合大宋如今的勃勃氣象。

因此臣請改革官制,校勘《唐六典》,將之與如今大宋機構的職能進行參照劃分,還政三省,恢復大朝廷的制度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