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君山氣象(2 / 2)

道門法則 八寶飯 1135 字 2020-08-17

林雙文來自西真武宮,原為火工居士出身,在西真武宮蹉跎十年後因為沒有機會受牒,只能黯然返鄉。又因為家里兄嫂把持了家業,他耐不住家長里短的爭斗,便干脆來投趙然。

在君山廟的這兩三年,林雙文因為業務熟練,很是幫了金久的大忙,不僅在民生庶務上負責起了調理糾紛、勸課農桑等工作,而且還在金久繁忙的時候幫助操弄齋醮儀軌,沒有林雙文,金久一個人萬萬做不下來的。

而關二和魯進的事務則是捕奸捉盜、防賊防寇。君山地處三不管地帶,夾在龍安府、保寧府和都府之間,北方是本縣谷陽,西邊是江油,東南是保寧府梓潼,正南則是成都府魏城。

如此一個特殊位置,原本應是各路匪盜的藏身之處,可自從君山立廟以後,匪患絕跡、盜賊隱匿,小小的君山地區竟然是一派平安祥和。這里面固然有當時趙然重手打擊匪患的原因,但也與這一年多來關二和魯進從不懈怠有重大關系。

金久在誇贊這幾位君山廟骨干的同時,自然也不會忘了提一提兩個人,一個是本地老鍾家的三郎,一個是當年被擒反正的開碑手宋雄。

鍾家三郎因為人頭熟,主要是協助君山廟處理民事上的往來協調和組織動員,開碑手宋雄則因為身手好,接過了君度山匪寨的頭把交椅,明面為匪,實則為暗樁。

聽金久等人談了半天君山廟事務以後,趙然在眾人陪同下,開始巡視領地,對照著金久的稟報,逐一過目。

先去的是君度山下的兩座工坊——陶器作坊和木材作坊。這兩處作坊緊挨在一起,相互間距離只有十多丈,便於管理。

陶器作坊的工頭姓李,是南邊魏城的手藝人,兩年前被君山廟招至此處籌建作坊。原本說好的,李工頭只干一年,把作坊建起來後,再帶幾個徒弟,完事取上三十兩銀子的重酬便可回家。

但李工頭干了一年後,漸漸被君山的一片欣欣向榮所吸引,干脆於半年前將家人從魏城接了過來,就在此處定居。為此,金久還通過自家父親大人的關系,跟魏城官面上做了疏通,才將這位匠人的手續文書辦全。

木材作坊的工頭姓王,就是谷陽縣人氏,他倒是沒有把家人接到君山來,但他本人卻常住君山,因為收入豐厚,兩年來積攢了不少家底,干脆在小君山東北的定居點上新村納了一房妾室,算是在這里開枝散葉了。

兩位工頭手藝是沒話說的,帶的幾個徒弟也逐漸成長起來,但作坊里的工人卻比趙然的預期少了許多,兩邊統共加起來也才二十來人。

金久在旁解釋:「如今的君山,各家各戶都有田地,去年又是個大豐年,收成極厚,所以都不願意來工坊做常工,只在農閑時來打臨工。如今正是春耕之際,臨工們都回家忙著地里的農活,所以現在就這么幾個人。」

趙然點了點頭,心里琢磨著,這倒是個問題。工坊要展、要壯大,就必須有大量的工人,想要大量的工人來工坊做工,就得把人從地里「擠」出來。在趙然的記憶中,每一次從地里「擠人」,都是一出血淚斑斑的苦難史,真要這么干了,那自己當年辛辛苦苦改革青苗錢是為了哪般?自己修行需要的功德力又怎么賺?

難道說在這方世界,大工業的路子走不通?趙然不禁頭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