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心散了(1 / 2)

和連自稱是鮮卑人的汗王,注意,僅僅是自稱而已,實際上,檀石槐在世的時候,並非一味的以武力壓制60邑鮮卑部族,而是用他的手腕,用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雄才大略征服這些鮮卑部族頭領的心,所以才統合了鮮卑部族,東征夫余西討烏孫,北距丁零南抗大漢,打下了偌大的一塊地盤。

但是也正是因為沒有下狠心實行〖中〗央集權,去年檀石槐一死,大鮮卑聯盟立刻分裂,先是分裂城了河西、中部和東部三個大的集團,而這些大的集團中,又進一步分裂成一個個的大部族,若非匈奴人已經被鮮卑人打怕了,說不定早就打回他們的故土了。

至於大漢,大漢雖然強盛,但是對草原似乎沒有什么興趣,對於草原上呼嘯來去的騎兵,以步弩兵見長的漢軍,似乎也沒有什么辦法,於是,檀石槐死掉的這半年多來,鮮卑的地盤不但沒有變小,似乎還稍稍的變大了一點。

但是,鮮卑王庭的政令不出彈汗山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彈汗山周圍聽從和連的,只有和連自己的部族,也就是檀石槐的部族,至於近在咫尺的柯比能,還有不遠處的闕居與慕容氏都一樣,完全只剩下了表面的恭敬,對於和連,大家都是愛理不理。

只不過,在鮮卑人的心里,鮮卑大汗的那個空名頭,實在沒有什么意思,所以也沒有人去跟他爭罷了,否則和連能不能活到現在,都很成問題。

接到了慕容氏轉來的消息,和連覺得這是一個危機,什么叫做危機,危機就是危險中蘊含著機會,那么又蘊含著什么機會呢?

和連覺得,慕容氏一向以睿智見長,他們的判斷是沒錯的,一旦讓漢人在草原上成功的建城,漢人就會原來越多的出現在草原上,草原上的城池也會越來越多,放牧的草場最終變成農田,放牧的胡人再也沒有了立錐之地。

但是這個危機也蘊含著一個天大的機會,那就是重新整合鮮卑勢力的機會,使之成為一個真正的政治軍事整體的機會,只有在外部的危機之下,崇尚〖自〗由的鮮卑人才會真正的正視團結的力量,如果能將松散的鮮卑人軍事聯盟,捏合成為一個完成的王朝,那么......

老實說,和連的想法未必是錯的,問題在於,由誰來捏合鮮卑人?誰又有這個能力將鮮卑人強勢的統合到一起?

還有,鮮卑人四處游牧,地域廣闊,東西長一萬四千多里,又如何實施有效的〖中〗央集權?

可惜這些和連是不懂的,和連這人用現代的話說,叫做半桶水,典型的眼高手低,這倒霉孩子還不知道,凡是這種半桶水,一般都是死得最快的那種人。

..........................................................

柯比能也一樣早早的就收到了豐寧城的消息,以睿智在草原上揚名的他,豈能不知道豐寧城的出現代表著什么?!

原本在柯比能的心里,是打著拉攏乃至於在名義上靠攏大漢的,然後從大漢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先進的文明和政治制度,以從根本上改造鮮卑民族,鮮卑民族現下是一個松散的軍事聯盟,連和連這種半桶水都知道〖中〗央集權的好處,柯比能會不知道么?

但是,〖中〗央集權的事情,不是拍拍腦袋就能做到,也不是砍掉多少個腦袋就能做到,而是必須讓所有的鮮卑人心里接受並承認這一點,也就是通過教化和制度的洗禮之後,真正的〖中〗央集權才能實施,而鮮卑人也才能從一個蠻族真正的變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但是,豐寧城的出現,表示漢人對胡族的容忍度已經到了極限,漢人開始摧毀游牧民族的生活環境基礎,想要徹底的抹殺胡族了,這個頭一旦開了,就再也無法逆轉。

柯比能相信每一個鮮卑部族都能意識到這里面蘊含的危機,但是漢人選擇的時機非常好,冬季的雪原讓胡族的軍事能力大打折扣,勞師遠征不說,末了還要在堅城之下打攻堅戰,更可恨的是,豐寧城偷襲烏桓人的古柳鎮大營,其實是給所有的漢人上了一課,一旦鮮卑人傾巢而出圍攻豐寧,則鮮卑人靠近漢地的越冬營地,都有可能遭到漢軍的偷襲。

在這種情況下,圍攻豐寧只能成為一個口號,而真正願意做、敢於做的恐怕一個人都沒有,而時間一旦遷延,豐寧城只會越來越堅固,甚至,會出現更多的豐寧城,而且,漢人還會動員更多的異人來參與此事,只看看這次在豐寧城攻防戰中異人的積極表現,就能猜測到,將來早草原上,異人絕對是漢人的急先鋒。

所以,作為一個智者,柯比能很痛苦,有時他寧願自己的是個笨蛋,知道的越多,想象力越好,他心里就對前途越發的渺茫,一旦整個大漢開始行動,鮮卑人要么跟烏桓人一樣,在堅城之下流干最後一滴血,要么就舉族遠揚,走到大漢摸不著的地方,去丁零、去烏孫,與那些更加落後的民族爭奪生存的空間,當然了,還有最後一條路,那就是徹底的投降,然後融入漢族,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鮮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