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春秋刀法(1 / 2)

趙雲是故意放慢馬速等著關羽追上來的,方志文猜測的一點都沒有錯,趙雲在剛才於張飛的戰斗中進階了,現在他的武力值剛好邁上95的台階,更重要的是,趙雲對槍法有了新的認知,逐漸的從師傅傳授的招式和基礎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在很早的時候,方志文就曾經問過趙雲,在武學上,將會走什么樣的路子?速度或者技巧,或者兼而有之?

方志文的問題,不過是一個方向性的提法,實際上趙雲當時不過剛剛下山,並不明白方志文的這個說法是非常不准確的,直到趙雲在雁門北與張遼切磋,並且與呂布過了幾招之後,才明白方志文當時想要問的,應該是武學境界的問題,換而言之,就是自己對槍法的認知與追求。

技擊其實就攻與防的游戲,趙雲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實戰積累,並且先後與多名頂尖強者交過手之後,再加上方志文那里聽到了滔滔不絕的武學理論,再與張飛這個勢均力敵的對手實打實的拼了幾招之後,趙雲忽然開悟了。

在趙雲看來,技擊的精髓在攻與防的轉換,誰的轉換快,誰的轉換准誰就勝了!

當然了,趙雲的說法沒錯,但是也不代表這就是唯一的技擊精髓,只能說是屬於趙雲自己的看法,一條趙雲自己選擇的路,只要趙雲繼續秉持著這個看法,趙雲的武學境界就是沿著攻防轉換的路子發展下去的。沒有對與錯。也沒有好或者不好,端看趙雲能不能將自己的境界推至化境,成就一代宗師。

從剛才趙雲連續兩次施展出來的戰技看,趙雲開始的時候是借力打力,利用張飛回擊的力量進行疊加,然後再送回張飛的身上,只要趙雲自己對力量的控制不失控,這種借力的打擊就可以一直玩下去,這招方志文也會用,只不過用出來比趙雲差得遠了。

而掌握這個借力打力的技巧的基礎。就是對力量的掌控,以及對技巧的掌控,張飛曾經對關羽說過,趙雲手里的槍仿佛是活物。而不是一個物件,這就是技巧達到了一個極致的表現,也是趙雲領悟境界的基礎。

第二次趙雲實戰的戰技,則又在開始的基礎進了一步,方志文的提醒讓趙雲明白了,不能被自己的想象力給拘束住了,實際上,技擊包括武器的出現,都是為了更好的實施攻防,那么就用該充分利用身邊的一切。包括手里的槍,胯下的馬,自己的身體發膚,甚至周圍的環境,乃至於對手也是可以利用的。

第一次的交鋒里,趙雲的槍術雖然神奇,但還是槍術的范疇,到了第二次的交鋒,趙雲的槍術信手拈來,竟然已經沒有了斧鑿刀刻的痕跡。仿若天外飛鴻,再也無跡可尋,趙雲手里的槍已經不再是槍,而化身成為一條活生生的靈蛇。

至此,趙雲的境界算是成了。這另一只腳,也邁了進去。至於能走多遠還不好說,但是確確實實的進入了頂尖武者的行列了。

而現在綴在自己身後不遠處的關羽,也一樣是這樣的一個武者,趙雲在見到關羽的第一眼,就知道關羽也是有境界的武者,他的神色和氣質,無一不說明了這點。

此時關羽已經進入了自己的攻擊范圍之內,關羽長刀一卷,居然不是斬也不是劈,而是從下而上的一記撩刀,刀快的根本就看不清,仿佛從眼中消失了一樣,而在趙雲的眼里,那一抹青痕,仿佛輕輕的割裂開了空間,就像一只青色的鷹隼,悄無聲息直奔自己的肋部。

這個角度相當的難受,關羽的刀幾乎是平行與趙雲前進的方向的,從趙雲的這個角度回看,關羽的刀行進的路線只一條細線,這樣的進刀路線不像是刀,到是有些類似槍矛,只是力度要比槍矛要大得多。

觀戰的方志文眼睛微微的眯了眯,關羽跟趙雲剛才出招的時候一樣,都沒有使用什么厲害的大招,而是用了很平實的一記『撩刀』的戰技,只是用於加速而已,不過越是這樣,說明關羽對趙雲的評價越高,不出大招是為了方便變招,如果不是強敵,又何必考慮變招的問題。

趙雲的銀芒有肋下而出,戰馬似乎也巧妙的慢了一步,正好讓趙雲的槍尖敲擊在關羽長刀的刀刃根部。

『叮』的一聲輕響,關羽的長刀被磕了出去。

實際上這一下兩人都沒有出全力,而是在試探對方的實力,經過這一下交擊,趙雲知道,關羽的力量在自己之上,不過高一點點而已,比張飛的要差一些,至於速度,應該與自己相差不多,這是一個基本上勢均力敵,甚至稍稍比自己強一些的對手,不過趙雲並不怵他,戰斗的勝負不僅僅是個人的能力,還有別的因素,現在是馬戰,馬的因素就很重要,還有馬術,這一點也十分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