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劉表借兵張魯遭難(1 / 2)

話說劉表自從到了漢中之後,就變成了一個文學愛好者,沒事就去以文會友,隔三差五的就弄個文會什么,反正就是不管政事,完全是一副拿著國家俸祿歸隱山林混日子的架勢,開始的時候張魯還十分的戒備,每天都要聽跟蹤者的匯報,但是時間一久,任誰都會有麻痹的思想。

試想一下哦,如果每天你聽到的都是劉表早上提著鳥籠牽著老狗溜溜達達的找個茶樓喝茶兼吃早餐,然後與一幫子閑的無聊的,混得不如意的世家子弟在一起吹牛打屁,寫幾首酸不溜秋的詩賦。下午心情好就去城外打打獵,心情不好就去楚館聽聽歌,晚上就是吃喝嫖賭,偎紅倚翠。

這樣的匯報第一天聽著還蠻新鮮,第二天聽著覺得這家伙小日子過得滋潤,第三天可就酸溜溜的,為毛他這么滋潤老子卻要像防賊一樣防著他?第四天乃至於無數天之後,張魯幾乎要忘記這個人了,只是在每個月的情報匯總中看到劉表的名字時,會翻出他的情報來看一看,但是一看到與某某文會,與某某爭風吃醋之類的就犯膩歪,這哪里是什么皇家貴胄,就是一個皇家寄生蟲!什么八及八顧,都是胡扯蛋!

於是就在這樣的逍遙日子中,劉表慢慢的融入了漢中的生活中,雖然很低調,但是也時不時爆點新聞出來,讓那個人感覺到他的存在,甚至不知不覺中,劉表居然作為漢中的文壇領袖一樣的存在。少了他,漢中似乎也少了點什么。

如果漢中繼續這么風調雨順下去,或許劉表還要過很久這種悠閑的日子。不過,事情總是會產生些意外,而有准備的人,將會緊緊的抓住這些意外,並且使之成為自己翻天覆地的契機。

埋首文壇和女人胸口的劉表等來的機會就旱災!

旱災對漢中的影響大么?事實上,真的不大,張魯別的不怎么樣。但是治理水利倒是真的很下功夫,因此嚴重的旱災對漢中的影響不大,加上五斗米教能夠有效在一定范圍內救助赤貧的百姓。漢中在這個天災面前顯得很從容。

可是漢中從容不代表別的地方也從容,至少與漢中一山之隔的隴西、天水、扶風可都是遭受了嚴重的旱災的,許多地方甚至是顆粒無收,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董卓餓極了就盯上了十分滋潤的漢中。

董卓也是沒有辦法。雍州和西涼本來就不是糧食產區,年景好的時候,能夠持平略有盈余,年景不好就需要從別的地方調度了,董卓這些年來拼命的斂財其實大部分都扔進糧食中去了,幸好隨著西涼戰爭的結束,董卓省下了大筆軍糧,加上從西涼弄來的戰馬牛羊什么的。倒是攢下了一下家底,這才動了東進的想法。其中自然也有增加耕地的意圖,只不過卻被呂布趕了回來。

正想如何跟呂布繼續斗法呢,這邊旱災就越來越嚴重,董卓立刻停下了所有的軍事行動,發動人手一核算,才忽然發現,這日子沒法過了!

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董卓也要想辦法啊,對於經濟,李儒確實是比較弱的一方面,但是也有強人啊,那就是司馬防,董卓找司馬防一商量,發現目前能用的辦法不多。

一個是外購糧食,不過這代價可就大了,想來想去只能賣人口了,於是,董卓發動部隊去抓燒當和白馬羌的人口,還有那些赤貧的人口,也能拿來出售,只不過,這始終只能是一個補充,不能作為解決旱災的主要手段。

另一個辦法就是從世族手中弄出糧食來,老實說,旱災雖然可怕,但是大族誰家里沒點存糧的,若是世族能夠將手里的存糧拿出來,或許能夠撐到明年的夏收。可世族的糧食是那么好弄出來的嗎?別說董卓與世族本來就有矛盾,按照世族的一貫做法,每到大災之時就是世族們大發橫財的時候,不但能夠收買到便宜的人口奴隸,還能廉價得到大批土地,這種機會世族怎么能夠放過,你讓他們拿糧食給董卓,有病啊?!

最後的一個辦法,那就是去搶了,古人教育我們要擇鄰而居,有錢人可不要跟窮鬼住一起,否則是非常危險的!如今董卓就是那個餓瘋了的窮鬼,而張魯就是那個肥潤豐澤的有錢人,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有錢人家里沒有養惡狗,他養的那些狗似乎都不大會咬人。

張魯違反了這么多的老祖宗傳下來的經驗之談,絕對是自取其禍啊!

於是董卓肥肥的大手一揮,一紙詔令傳到了南鄭,三百萬石糧食,速運長安雲雲!

張魯也不是沒有脾氣的人,這董卓不是擺明了要來搶么!打!堅決的打!

可惜,董卓這些年也不是干耗日子的,早已花費不少的精力修建了陳倉到散關的道路,加上整修了西部直道,如今董卓運兵已經不是當年那種情況了。

董卓一聲令下,李傕和張濟步騎齊出,轟隆隆的就開到了散關下面,加上無數的異人部隊助威,散關上的守將楊任雖然也算是個合格的將領,奈何手上的籌碼有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