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江永展能經營漢中(1 / 2)

張梁一戰而定漢中,而且仗仗精彩,這不但大大的鼓舞了黃巾軍上下的士氣,也給司馬防和劉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這個壓力之下,這兩個人卻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司馬防派司馬朗出使漢中,連哄帶嚇,目的就是要張梁老老實實的呆在漢中,千萬不要北上,向西向南司馬防管不著,但是一旦北上,司馬防就不答應。相反,如果張梁合作的話,司馬防就答應開通散關來往的商路,與張梁正常貿易。

這事張梁求之不得,但是在江永的慫恿下,張梁還是撒潑耍賴愣是讓司馬發從散關下將部隊撤到陳倉,張梁才裝作勉勉強強的答應了司馬防的條件。黃巾軍越是如此虛張聲勢,司馬防反倒覺得黃巾軍是真的沒有北上的意圖,所謂不能示之以能,如果黃巾軍不怕,又何必非要司馬防退軍六十里呢?

劉焉則不同,一來他的身體是每況愈下,當初好不容易攢起來的一點雄心壯志都被黃巾軍漂亮的幾場戰斗給打消得干干凈凈,對待黃巾軍的態度也從輕視變為恐懼;二來,劉備在東邊也不老實,總是借著追剿山賊之類的借口,向著巴東和涪陵滲透,鬼鬼祟祟的像是在試探劉焉的反應。

兩害相權,劉焉覺得劉備更可怕,張梁說來說去還只是個比較大的賊頭,從地理環境上看,北邊的漢中想要過來,一個是翻越米倉山進入巴郡,另一個就是走劍閣進入梓潼,這兩條路都險峻異常,只要在這些道路上布置一些哨卡,就能將來自漢中的威脅輕易擋住,相反,東面就比較麻煩了。

所以,劉焉將重兵向東配置都向東調,只留下高沛防守劍閣,基本上對漢中就是個關門謝客,眼不見心不煩的狀態。

對於黃巾來說,現在南北皆安,東邊的劉備是潛在的盟友,還在不斷的輸送點物資什么的,鼓動張梁繼續向南去sao擾劉焉,張梁也高興的虛與委蛇,至於西邊,那都是連綿的山區,雖然也有漢人居住,但是比例不大,更多的是羌族各部,這些蠻族現在並不團結,也沒有向東侵襲的yu望,算是暫時相安無事。

外事既安,就要開始解決內部事務了。

「二將軍,雖然我們現在還暫時不具備建國的條件,但是建立自己的規章是十分必要的,有了這個,才有利於未來長治久安,才有利於咱們黃巾軍將來的發展。」

江永在議事會議上主動提出這個問題,頓時將在座的眾位都給難住了,在座的諸將若是說打仗,那個個都能眉飛se舞的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說到治國安邦,頓時都啞巴了。

「這,這有必要么?」

趙弘有些遲疑的說道,其實說這話他自己都心虛,現在的情況不同了,原來一直是在戰爭狀態下,大家也沒有想那么多,所有的事情包括生產生活,都要向戰爭傾斜,一切都是為了戰爭服務。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現在黃巾軍有了自己的一個相對穩定的後方,戰爭也從大規模全民戰爭,轉向了專業化的戰爭方式,在這種狀況下,再將一切都軍事化就說不過去,正如江永所說,這也不利於將來的發展。

不等江永說話,張曼城搶先道:「我倒是覺得軍師的話非常對,現在我們有家當了,不再是山賊,就應該好好的經營這個家當,人家三將軍和張燕兄弟立國築典,為的是什么?還不是為了長長久久的發展下去,我們雖然暫時還不能建國,但是也應該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不能因為咱們不擅長治國就躲著,二將軍,您說呢?」

「嗯,有道理,連老百姓都知道持家經營,咱們也不能亂糟糟的沒個規條,再說了,過去那一套長久下來,已經在民眾中頗有怨言了,在這么下去,恐怕要離心離德了,何況咱們新得的人口比老人還多,沒有新的、受百姓支持的政策,那是不能長久的!」

江永贊賞得看了張梁一眼,張梁不愧是走群眾路線出身的,知道爭取百姓支持的重要,有這個認識,江永接下來准備實行的一系列改革就相對容易了。

「二將軍所言甚是,沒有民眾的支持,我們黃巾軍早就完蛋了!」

「呵呵...那么如今要立規矩是沒錯,只是,你看看我們這些人,能立出什么規矩呢?」

江永微微一笑:「二將軍所慮不能說不對,但是並非沒有解決的辦法!」

「哦?什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