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西延整訓(二)(1 / 2)

新兵連的訴苦大會無疑是成功的。

第二天一醒來,劉一民就發現蔡中弄了兩塊石頭,上面放了一塊石板,爬在上面寫東西。劉一民走過去一看,蔡中寫的是訴苦和三查工作報告。

見劉一民看,蔡中抬起頭說道:「你醒來了?我想把我們開展的訴苦活動和三查活動總結一下,報紅軍總政治部。」

劉一民看了看蔡中,才30歲的年齡,眉頭的皺紋就已經很深了,越發突出了眉頭上的那個瘊子,瘦削的面孔上已經很難看出原來的書生氣了,有的只是歷經磨難後的剛毅,五短身材顯得很精悍。

劉一民知道,蔡中是老井崗了,原來是34師102團的政委,長征前調任34師政治部主任。按照原來的歷史,蔡中是在34師剛從新圩觀音山突圍出來,就犧牲在桂軍44師襲擊的槍口下的。劉一民的出現,讓蔡中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特別是和劉一民一起組建18團以來,蔡中的表現讓劉一民非常尊重:忠誠、剛毅、原則性強,還知道靈活變通,體現了紅軍時期政工干部能文能武的特征。

聽到蔡中的話,劉一民說:「現在在轉移途中,恐怕你得找時間慢慢寫了。不過確實應該總結推廣,如果我們能利用這個方法轉化俘虜,就是在最殘酷的戰斗中也能不斷壯大紅軍。」

蔡中說到:「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昨天晚上的訴苦大會,原來屬於湘軍的新戰士發言多。特別是把幾個喝兵血的軍官抓起來後,他們的情緒特別高,轉化特別快。而原來屬於桂軍的新戰士發言相對比較少。」

劉一民說:「我昨天晚上就注意到了。桂軍和湘軍不同,不急,今天讓他們繼續訴苦。你向軍團首長報告一下,把那幾個人渣軍官處理了。」

蔡中說:「好。」

然後又說「要不,我隨新兵連行動吧。」

劉一民說:「不用,我相信今天就能把問題解決。我們准備出發吧。」

笑話,訴苦和三查是歷史上解放軍新式整軍的主要內容,通過訴苦和三查,我軍戰斗力成倍增長。淮海戰役中,我軍傷亡過大,采取對俘虜的即俘即補政策,保持了強大的攻擊力,轉化俘虜的秘訣就是訴苦運動。劉一民來自後世,自然知道訴苦運動和三查運動的威力,不過他不能對蔡中明說而已。

不過,事實上桂軍俘虜確實比較難轉化,這一點和湘軍俘虜有區別。

那個年代,各路軍閥的士兵都是拉壯丁拉來的,絕大部分都是窮苦人家出身,大多數人都沒什么理想和正義感,基本上都是當兵拿餉,長官讓打誰就打誰,屬於渾渾噩噩的一群人。本來紅軍政工人員一做工作就可以讓他們調轉槍口打白匪,即令是不能讓他們調轉槍口,也能在心理上給予俘虜一定分化瓦解,所以紅軍紀律嚴禁打罵和虐待俘虜。

湘軍的領軍人物何健是個標准的投機式軍閥,胸無抱負,卻又雙手沾滿鮮血,就是在原來的歷史上,蔣介石也從沒有把何健和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張學良這些大佬同等對待過。湘軍的作風、軍紀就可想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