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章 煤田(一)(1 / 2)

重生之紅星傳奇第一六七章煤田(一)

延長北上()。一路幾乎是邊行軍邊觀光。

榆林。歷朝歷代都有官道。紅軍實行以工代修路後。紅二十七軍和隨後移防榆林的騎兵師。配合的方政府。組織鄉親們將官道修正。雖然是土路。但汽車能夠通行。所以行軍速度不受影響。

紅二十七軍派出的向導沿路聯系駐軍和的方政府。把隊伍的行程安排的~帖帖的。因此。雖然是盛夏行軍。但遍覽陝北風光。一行人心里說不出的愉悅()。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碳」。

清澗的石板讓劉一民等大開眼界。陝北苦焦。除窯洞。建房壘牆都石頭。石匠也就別多。

漢子們拿著錘銼子。把一塊塊石頭磨的平整光滑。可以當案板。

德的漢一路上見了不少。頭上都包個白頭巾。腰板挺直。看上去確是好漢子。

至於米脂的姨如漂亮。隊伍形匆匆。倒是沒有怎么見到。晚上休息的時候。唐星打趣劉一民。是不是沒有見到貂蟬一樣的美女有點失落?劉一民笑著說。貂蟬就在我身邊。月亮這么好。我能看的見。羞唐星直拿小手捶他。

這一路收獲最大的是小曼。

陝北民歌像奔騰不息的黃河流長。經久不息的飄盪在黃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溝溝岔岔。讓人驚的是。編創這無數久唱不衰思想性藝術性如此高的歌的人。都是腳夫攬工漢攔羊後生或摟柴婆姨。正是生活在這貧的黃土高坡的美男俊女名作者和無名作者們。世世代代共同創作和續寫的陝北人的生活史歌。

和陝北民歌交相輝的就是信游酒曲。

趙小曼一頭扎進了陝北,歌和信天游的海洋。

這一路走來。眼見一民和唐星櫻兩情依依恩愛無比趙小曼心里凄苦。到延安的時候。劉一民和幾首長下部隊。趙小曼帶著文工團的戰士們自由活動。在延河邊。一放羊老漢的信天游吸引了趙小曼她馬上上前去問:「大爺。你唱的是什么歌啊?我怎么從來沒有聽過?」

老漢告訴她。這是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沒有個啥子正規調子想怎么就怎么唱。陝北大人小孩漢婆姨都會唱幾。高興的時候吼一嗓子。煩悶的時候也是吼一嗓子。最早是熬活的長工趕牲口的腳夫做苦活的窮漢們唱()。宣泄內心的煩悶愁苦。表達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渴求向往。後來就發展成了隨心所欲任意發的民歌形式。說著說著。老漢就唱開了:「信天游來調子廣調子就有幾大筐。」

趙小曼聽的入迷。忙掏出本子記錄。那老漢見這漂亮女紅軍把他的歌記了下來。知道這是個有文化的女娃怕是也陷在了想郎的陷坑里不來。忍不住就又唱了起來:「東山上〈那個)點燈哎)西山上(的個)明。四十里(那個)平川了也了不見人。你在你家里病(哎)我在我家里哭上的〈那個)兒(喲)送也不上門。」「想你想的著了驚慌。耕的扛上床。沙梁梁招手沙灣灣來。死黑門的帶解不開。」通俗的陝言。熱烈奔放的曲調。把個男女愛情唱的纏綿凄婉。一下子就抓住了趙小曼的心。

接下來到一的休息的時候趙小曼就找當的人唱民歌讓她聽。並記錄曲調然後就自己開始學唱。

劉一民見趙小曼這認真。知道這丫頭發現了寶。心里想。這陝北民歌的名作老子都會唱。而且唱的很好聽。何必這么麻煩?有心唱給趙小曼聽。又擔心破壞趙小曼發掘民歌資熱情。就盡量滿足她的要求。讓李成毅專門派出一個班保護她。讓她邊行軍邊收集民歌。

這個時候。陝北民歌代表作品之一的《三十里鋪》剛剛成型。隊伍路過三十里鋪附近時。一個小木匠干活邊唱。趙小曼聽著好聽。馬上就去采風。說來也好笑。這德三十里鋪村有個後生叫郝增喜。與村里一個姓王的姑娘常在一塊攔羊掏苦菜。時間一長。彼此有了愛慕。郝增喜家中光景好。父母嫌門不戶不對。就給兒子另娶了親。同村的攔羊後生常永昌早就看上了姓王的姑娘。這正是靠近「鳳英」的好機會。哪想碰了一鼻子灰。遂產生了報復「鳳英」的念頭。常永昌不用嘴說。而是借用《騎白馬》(《東方紅》最早的版本)的曲調。真名真姓的編了一首歌。他把歌唱給村里一木匠聽。木匠勸常永昌。真名真姓容易惹事。後來就用筆名和排行代替了。他們常是邊干活邊唱。所以《三十里鋪》的帶著很明顯的木匠推刨子的節奏。

經過整理。趙小曼就把《三十里鋪》唱了出來。曲調優美。歌詞朴實。加上趙小曼柔美的女音()。在綏德一唱就吸引了戰士們。連綏德城的老百都沒有想到。原來他們天天唱的民歌是這么好聽。趙小曼卻是邊唱心里邊流淚。我的三哥哥成了別人的丈夫。實打實的把妹妹閃到了半路口。

等到了綏德。《三十里鋪》《五哥放羊》《蘭花花》《趕牲靈》等陝北民歌的代表作就初步整完成了。趙小曼天天沉浸在民歌的海洋里。連走路都在小聲哼唱。

劉一民心里郁悶。上次在潼關尋找金礦時。自己曾給高原等人唱過《走西口》。這要是以,再不小心唱出別的什么歌。怕是要被這趙小曼尋根問底不可。看來。人的智慧是在斷開發的。這趙小曼如此才華。又勤學好問。真的一頭鑽進音樂殿堂。不定就會大異彩讓陝北民歌提前為外界知曉。算了。這丫頭來是把情思轉移到了民歌上。這樣也好。雖然她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但卻能在藝術上有所成就。這也是一種了不起的貢獻。

林城號稱駝城。雅號榆

依駝山。西臨榆溪南控烏延。瞰燕塞。襟山帶虎踞。

由處陝甘寧蒙晉交界的區。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爭戰的九邊重鎮三鎖鑰。歷史上。大夏國開國君主赫連勃勃西夏開國君主李繼遷北宋名將楊繼業南宋名將韓世忠明末闖王李自成都誕生在榆林轄區。

林獨特的戰略的位城防建設自然是重中之重。明代三拓榆陽。形成了「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騎街下名」的城市格局。長街十里。均以石子鋪路。城扁街寬;榆林的城牆非常堅厚比北京的城牆還略厚一點;由於是九邊重鎮。將軍府邸多衙門多。規制都仿照明代北京建築建造。加上邊商賈業者雲集。連鋪戶家宅也都是星羅棋布鱗次櫛比的四合院。二進三進四進都有交相勾連庭院深深不愧「小北平」的稱。

胡老虎和鮑文見軍團長這么快就來看望部隊。心里歡喜一直接到了米脂。陪同劉一民到了林。

離開成都後。劉一民還是第一次見到中小城市有如此規整的建築的()。所以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塞上明珠榆林城。一大早就領著蔡中曾中生唐星櫻趙小曼。晶等人。把林城轉了個。又到榆林明珠紅石峽去游覽。在紅石峽。劉一民應胡老虎和文請。題寫了「塞上明珠」「蒙漢源」「還我河山」三塊匾額。又題寫了「母親叫兒去扛槍。妻子送郎上戰場。四萬萬人齊努。團結抗日滅東洋」的短詩。

胡老虎見軍團寫出如此雄壯的文字。知道軍團長殺敵之心日盛。待上戰場和日寇廝殺。就找來林最有名的石匠。把劉一民的題字詩刻上石壁。

石匠拓好後。劉一民的手跡就被在場的軍團報副總編晶晶收走了。說是要回去在《戰旗報》上發表。

晚上。軍團文團在林行場慰問演出。除騎兵師干部戰士和林抗日民主政府干部外。還邀請了榆林的社會名流工商業代表。許多市民也圍在四周觀看。

文工團長趙小曼兩次場。一次是她的古箏彈奏《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另一次是她的陝北民歌獨唱。

令趙小曼想不到的是。她的民演唱獲的了極大成功。

此時趙小曼把頭發已經留了起。梳成兩個長辮子。白襯衣蘭裙子。看上去清麗無比。足一個洋學生的樣子。站在台上本身就已經夠吸引人了。加上戰士們第一次聽這么聽的藝術化了的陝北民歌。結果自然是一次次的掌聲把她留在台上不讓下來。《三十鋪》《五哥放羊》《趕牲靈》《蘭花花》《沙梁上站個俏妹妹》。一首首民歌下來。唱戰士們如如痴。連圍觀的鄉親們都是轟然叫好。

最後。這丫頭腦子進水。竟在台上說她唱的不是最好的。軍團長唱的才最好。想請軍團長上台和她一起合唱一首。

這下弄的劉一民下不來台。現在他已經不是剛穿越那會兒了。那個時候他沒有那么多想法。心情激動時可能就會唱一下。現在他身份不同。身邊又有嬌妻。如會上去唱?但架不住戰士們的掌聲和渴盼的眼神。只好站起來。把趙小曼剛唱過的《三十里鋪》又唱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