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一章 來的早,死的快(1 / 2)

第五三一章 來的早,死的快

劉一民展開釣魚行動後,立即調整部署,命令教一旅補充團迅進駐濰城,接替教一團防務,在王老虎率領的特種兵配合下,防守濰城()。教一團立即出城,准備與教二團、教三團、新一團和師直屬部隊一起,消滅可能很快就會抵達二十里堡的第一o四旅團。

劉一民想不到的是,最先趕到的不是一第一o八師團駐守昌邑和平度的那兩個補充大隊。

日軍各師團都有補充大隊,不列入正式編制,主要任務是補充戰斗損耗。這種機制容易保證野戰師團戰斗力,起即損即補的作用。象第五師團、第六師團這樣的一流野戰師團,一般都有四個補充大隊。而第一o八師團這樣的特設師團,就只有兩個補充大隊。

補充大隊正常情況下都是隨師團部行動,不承擔單獨的作戰任務,也不配備重武器,哪個部隊傷亡大就往哪里補。

第一o八師團從膠東一路追擊八路軍魯東集團主力到膠萊地區、昌濰地區後,由於戰線過長,第一o八師團這兩個補充大隊也被單獨使用了,用來保護濰縣到平度、濰縣到昌邑之間交通線()。

這下兩個補充大隊的鬼子們可算是自由了。他們都是3o來歲的預備役士兵征來的,結過婚,有老婆孩子,知道養家糊口需要錢,更知道**中國婦女不會受任何法律追究,一有機會就禍害老百姓,**、搶劫、敲詐、勒索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比戰斗力最強的第五師團、第六師團那些2o來歲的士兵們水平高多了。連一o八師團其它部隊的鬼子們都稱他們是日軍中的土匪。只要落到這些日軍中紀律最差的鬼子手里,那算是進了鬼門關,基本上都是家破人亡的結局。

由於這兩個補充大隊缺乏重武器,更沒有什么裝甲車、坦克之類的利器,而且罪惡極大,在八路軍開展冷槍冷炮運動中成了八路軍小部隊和游擊隊員、民兵向鬼子復仇的選,爭先恐後地照顧他們,搞得兩個補充大隊傷亡慘重,本來都是一千人左右的步兵補充大隊,到最後都減員一半,也就勉強夠5oo人。

這么大的傷亡,搞得兩個補充大隊這些3o來歲的老鬼子們心驚肉跳,不停地向師團部要援兵、要重武器。結果,兵員從日本本土又補充上了,但重武器還是沒有。因為他們畢竟是補充隊,隨時可能會補入其它部隊,下元熊彌還是沒有給他們補充重武器。結果,在八路軍不停地冷槍冷炮中,這兩個大隊的傷亡數還是很快就重新占據一o八師團戰損榜的鰲頭,天天龜縮在據點里不敢露頭。

日軍第十二軍決定開展膠濟路掃盪作戰後,一o八師團長下元熊彌考慮這兩個補充大隊傷亡過大,又沒有重武器,決定將他們調回濰縣隨師團司令部行動,恢復他們的補充功能。因此,在得知第三十三師團東進至平度的時候,下元熊彌就命令他們把據點防務交給偽軍,撤回濰縣待命。

接到下元熊彌的命令,駐昌邑的補充大隊的鬼子還好說,他們距離濰縣近,也就五十多里地,步行五個小時也能走到,還不是那么著急,計劃夜間准備,黎明動身,上午1o點前趕到濰城。駐平度的小鬼子可就等不得了,他們距離濰縣遠,一百五、六十里路呢,必須得馬上出,晚了的話可能會趕不上師團出擊的時間的。於是,這個補充大隊的鬼子大隊長匆忙向第三十三師團移交了防務,吃過晚飯就帶著部隊,把僅有的十輛汽車用上,裝上彈葯箱,又用搶來的幾十輛大車裝上掠奪來的糧食,士兵們騎著自行車和搶來的騾子、毛驢,刺刀上挑著包袱,跟在汽車、大車後面,匆匆忙忙上路了()。

也是這股小鬼子運氣,這個時候曾中生指揮的魯東集團部隊都在昌樂以東、膠濟路以北地面動攻擊,劉一民率領的教導師主力還沒有越過膠濟路,平度、昌邑附近沒有八路軍大部隊,只有一些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見小鬼子竟敢打著火把夜間行軍,自然要去打落水狗、揀洋落。誰也想不到,八路軍地方武裝一追擊,更加快了鬼子的行軍度,他們跑的更快了。

這群小鬼子一路逃跑,連電台都沒有開機,竟然不知道第十二軍司令官尾高龜藏中將在二十里堡遇襲的事情,也沒有接到劉一民偽裝下元熊彌出的一道道電令,埋頭趕路,暈暈乎乎往濰城趕來。

等到上午十點的時候,兩路鬼子竟然一起到了濰縣城外,准備從濰城北關進城。

教一旅補充團團長王從雲和政委魏傳統率領部隊和教一團換防後,剛剛完成濰城的布防,就接到了旅偵察連的通報,一隊鬼子正向濰城開來,看樣子是換防回來的,汽車上,大車上、牲口背上、士兵的刺刀上都是搶來的東西。

這王從雲是遼寧海城人,出身於土匪世家。

清末民初的時候,東北人都知道,不當胡子當不了將軍,不當ji女當不了太太。王從雲的祖父、父親都是大土匪,而且是和張作霖有交情的大土匪,見張大帥在東北耍大了,成了東北王,就有樣學樣,也讓王從雲進洋學堂讀書,畢業後送他到張少帥手下當兵,圖個好出身。

還別說,張學良還真念舊情,把王從雲送到美國學習軍事。西點軍校畢業回到東北,正趕上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一槍未放退出了東北,這下惹惱了王從雲,他回到海城老家,領著他爹那幫老弟兄和小鬼子干起來了。堅持了一年多,隊伍被小鬼子剿了,一家人也都死在了小鬼子的刺刀下()。

死里逃生的王從雲孤身入關,到北平、天津圖謀東山再起,預備籌集經費、糧草,拉起一支隊伍重回遼寧抗日。可惜,那個時候平津地區的政治氣候不對,自上而下都是對日談判,言抗日者有罪。王從雲在平津呆了一年多,一事無成,倒是把國民黨看的透透徹徹,干脆就南下投奔紅軍去了。

王從雲運氣不好,他到蘇區的時候,正是肅反擴大化的時候。他是西點軍校畢業的,學了一肚子美國的軍事理論,也學了一身美**官那種直言不諱的作風。把自己從小在胡子窩里長大的事情說了個淋漓盡致,很快就被送到保衛部審查了。還不錯,他有西點軍校的學歷,又有東北抗日經歷,一參加紅軍就出名了,保衛部審來審去沒有審出什么問題,也不能把他怎么樣,就帶著他長征了。

紅十八團溪口大捷的消息傳到紅軍總部後,王從雲偶然中聽到了消息,從此,劉一民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入到了他的腦海。直到總部和紅七軍團在遵義會師,他才找了張紙,把自己的簡歷寫了一下,央求保衛部干部向上級報告他的情況,他要求下部隊當兵,而且請求到中央警衛師去,說是劉一民師長必然能認識到他的價值。

也是王從雲時來運轉,劉一民參加完遵義會議返回部隊時,朱老總向他提起了王從雲,說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生參加紅軍不容易,現在還在保衛部等分配呢。劉一民一聽就來了精神,回部隊時直接就把王從雲帶走了。

到中央警衛師後,王從雲先是在師部當參謀,隨部隊千里奔襲成都。成立紅七軍團時,王從雲就要求下部隊,並且要求從排長當起,從頭干。劉一民欣賞他這份豪氣,就讓他到紅11師老一營當排長。一路打到潼關,王從雲不但在老一營學到了老紅軍作風,而且屢立戰功,被選派到抗大學習。北上抗日後,就擔任了教一旅補充團的團長。

和王從雲搭檔的教一旅補充團政委魏傳統,更是傳奇,有八次過關未斷頭的經歷,歷史上是開國少將、解放軍藝術學院的任政委。

魏傳統是四川達縣人,家庭富庶,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書法在家鄉很有名氣()。17歲上中學,和張愛萍是同學。紅四方面軍到達縣後,已經是黨員的魏傳統參加了紅軍,當了宣傳科長。結果張國燾在川陝根據地繼續搞肅反擴大化,認為他是小知識分子,左搖搖擺,要從嚴審查,幾次都差點槍斃了他。

陝西搞土改時,中央從紅四方面軍抽調一批地方干部,曾中生向劉一民推薦了他,結果搞完土改魏傳統就留在了紅七軍團。北上抗日後,魏傳統擔任了教一旅補充團政委。

王從雲人高馬大,喝了幾年洋墨水,仍然沒有改變那種東北人的豪爽和胡子窩里長大的匪氣,說話粗野。魏傳統斯文秀氣,身材矮小,兩個人配班子,倒也默契。王從雲只要一說臟話,魏傳統就問他這話是西點教的還是胡子教的,馬上就能叫王從雲啞口無言。

接到旅偵察連的報告後,王從雲和魏傳統一商量,就決定把這股鬼子放進城里消滅。但是,考慮到師長現在就在濰城,自己的補充團相當於師長的臨時警衛部隊,出不得半點差錯,王從雲就給隨師長行動的參謀處副處長**風打電話請示。**風一查第一o八師團司令部作戰命令,就知道這股鬼子是奉下元熊彌命令返回濰城的鬼子補充大隊,趕緊向劉一民報告。

劉一民此時正忙著和第十二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少將、第三十三師團長甘粕重太郎中將打電報仗,聽了**風報告,頭都沒抬:「來得早,死的快告訴王從雲和魏傳統,放進城里用刺刀給老子突突了,動作要快,不能讓槍聲傳出去」

接到命令,王從雲忍不住手舞足蹈,哈哈大笑。

魏傳統提醒他趕緊部署,小鬼子馬上就到城門口了,一個勁傻笑什么?

王從雲忍住笑,對魏傳統說:「政委啊,師長一直強調的都是用子彈、炮彈和鬼子說話,弄得戰士們的拼刺技術無處使用。這下好了,我們補充團先刺刀見紅了。師長說過,敢於刺刀見紅的部隊才是作風過硬的部隊。哈哈,這一仗一打,老子的補充團說不定就可以升格成主力團了()。我們兩個就成主力團的團長、政委了。誰想當補充團的團長就讓他當去,反正老子是干夠了,天天除了練兵就是扛彈葯箱,跟在主力屁股後面聞屁氣,再干一段時間,恐怕就沒有人知道老子是胡子出身、西點畢業、抗大受訓的軍事干部了」

軍人都是這樣,都願意當主力部隊,沒有人願意當主力後面的影子。特別是教一旅,那是全軍頭等主力,無役不與,劉一民甚至能把教一團每個戰士的名字都喊出來。補充團就不一樣了,自從成立到現在,別說劉、羅長了,連曾參謀長、蔡主任都很少來。這一個是他們忙,更關鍵的還是補充團在他們眼中的地位問題。

王從雲這一說,也激起了魏傳統的豪氣,張嘴就是一句:「格老子的,上刺刀,**龜兒子」

一聽文雅的魏傳統說開了四川粗話,王從雲楞了一下,隨即又是哈哈大笑。笑完,從警衛員手里要過一支三八大蓋,上上刺刀,吼了聲「走,和小鬼子拼刺刀去」就和魏傳統一起,帶著警衛排上馬朝北門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