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舉火燎天焚凶頑(五)(1 / 2)

第547章 舉火燎天焚凶頑(五)

秋田大隊的覆滅讓正在撤退的鬼子213聯隊聯隊長肝膽俱裂()。

213聯隊也不過是比秋田大隊先走了一步,相隔距離也僅僅是一里多路,不用望遠鏡,肉眼就能看到秋田大隊在八路軍坦克、裝甲車、汽車編織的火網上跳舞的情景。特別是教二團擺開陣勢,用坦克、裝甲車、汽車輪胎追逐碾壓小鬼子的情景,全部落入了213聯隊聯隊長的眼里。

不但213聯隊聯隊長看到了,他手下的那些士兵們也看到了。

坦克這種陸戰利器誕生於第一次大戰期間。當時,英軍有個叫歐內斯特?溫斯頓的上校,想出了一個突破德軍用戰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構成的堅固防線的辦法,就是制造一種能夠自行推進的車輛,有裝甲護體,既能跨越戰壕,又能防御機槍子彈的穿透。當時的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對斯溫特上校的設想很感興趣,組織了一個「陸上之舟委員會」來進行試驗,接著便任命特里頓和沃爾特?威爾遜中尉去設計第一輛機車。

1916年,英國生產了「馬克」 1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這種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32輛「馬克」1型坦克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雖然坦克已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嶄露頭角,一戰後各大國都在展坦克,但國際軍事理論界對坦克的作用和如何應用,都存在爭論。比如英、法兩國,就在機械和戰術方面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針。英國人認為坦克是機動戰車,作用是擊退敵人的抵抗,破壞鐵絲網越過戰壕,以便減少敵人步兵進攻的可能性。法國人則認為坦克的作用就是裝甲運兵車,能夠不受傷亡地穿過無人地帶,越過鐵絲網和戰壕,將步兵一批批地運到敵後去,而後卸下來。當然,這是早期的關於坦克的分歧。到了這個時候,世界各國坦克的制造水平和應用理論已經大大展了,特別是德國人,已經從理論上把坦克戰上升到了裝甲集團作戰的高度,不但制造出了各型新式坦克,編組了強大的裝甲部隊,而且已經磨刀霍霍地准備實戰檢驗了。

日本人展坦克歷史比較短。

要說這小日本也夠心酸的,他們雖然是亞洲最達的國家,世界列強之一,但它的經濟水平仍大大低於歐美諸強國。1937年的時候,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工業生產在全世界所占比重分別是38%、1o%、11%、5%、4%,日本居末位。而且它重工業的基礎比較薄弱,在工業結構中的比重較小,1936年時僅為 49.6%,尚不到一半。這還不說,最要命的是礦產資源稀缺,嚴重依賴進口,導致鋼產量僅僅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無法滿足其軍需工業及機器制造業的需求。特別是小日本人小鬼大,一直圖謀建設一支可以與美國相對抗的龐大海軍,光是制造船舶艦艇,就讓小日本的鋼產量嚴重吃緊了。

除了重工業、鋼鐵產量比不上歐美強國以外,影響坦克展的另一個因素是汽車制造業。坦克是運動的鋼鐵,鋼鐵要裝上輪子,必須緊密依賴汽車工業的整套技術班子和人員。這個時候,歐美各國已經普遍以小轎車作交通工具了,美國在193o年就達到了每5人擁有一輛汽車的水平,現在更是年產幾百萬輛。反觀日本,它的汽車業還主要依賴於外資企業,汽車、動機主要依賴進口。民族汽車制造業展緩慢,每年汽車產量不足五萬輛()。

還有一個影響日本人展坦克的因素,那就是他的作戰對手太弱了。日本陸軍雖然在北進、南下的爭論中彷徨,但他們侵略中國的目標是既定的。而中國經濟力量不行,軍隊的裝備更是不行。在小日本的決策層看來,日軍現有的力量就可以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不需要浪費寶貴的鋼鐵、汽油展大量先進的坦克。

因此,日本遲至1926年才開始自己試造坦克,此前主要是向英國購買「mk—iv」和「mk—a」 坦克,向法國購買「雷諾—f17」輕型坦克。1927年2月,陸軍技術本部車輛班模仿雷諾坦克設計的第一號戰車,在大阪兵工廠和一些民間會社的協作下終於研制成功,它重第一號戰車在富士山下進行了變、爬坡、越壕以及火力射擊的檢驗,基本上達到了設計要求。1第二號戰車,重9.8噸,一門57毫米火炮,一挺6.5毫米機槍,裝甲5至17毫米,最大時26公里,最大行程12o公里。該車在從東京到青森的長途試行中表現良好。它在投產時應軍方要求增重到11.5噸,並定名為89式中戰車。另兩種主戰坦克,即95式輕戰車和97式中戰車則分別制成於 1935和1937年。在此期間,日本還先後研制成其他一些輔助戰車和裝甲車。坦克制造企業95%屬於民營,其余5%屬軍營,生產能力總體較低。

日軍劃分坦克級別的通常尺度是1o 噸以下為輕型,1o至2o噸為中型,2o噸以上為重型。但就歐美的標准而言,2o噸以下均屬輕型坦克。因此,日軍的主戰坦克實際上都是輕型的。它和歐美坦克綜合比較中的主要技術弱點是:火炮口徑小、裝甲薄弱、噸位低、度慢、行程短等。這在實戰中直接導致了火力、防護力和持續力的低下。此外,在懸掛裝置、電和傳動裝置、液壓氣動裝置、機件堅牢度、無線電通訊、光學器材等方面也存在著顯著的差距。

抗戰爆後,日軍的坦克產量明顯提高,達到了年產7oo輛的水平。這個產量遠遠不能滿足戰爭需求。事實上,3o年代中期就已有人對日本戰時坦克生產的窘境作過預計:日本「坦克車生產在戰事初起半年中,不能過5oo輛,下一年不能過13oo輛,軍隊現有的和存儲的坦克車亦達12oo輛()。但是戰爭初期半年所需的坦克車數卻是33oo輛,所以,日本在這個期間,它必須從國外輸入16oo輛。在下一半年中,所需坦克車數是27oo輛。因此,日本所需輸入的是一千四百輛。」

由於這些原因,日軍坦克不但數量少、質量差,而且戰術思想落後,還停留在分散配使用、掩護步兵作戰的水平。這與劉一民在抗日軍政大學講授的裝甲戰術水平天差地遠。

到現在為止,日軍連個戰車師團都沒有,僅有的三個機械化師團,坦克數量、性能與德軍、美軍、英軍、蘇軍的機械化部隊相比,也差距很大。

這個時候還沒有生諾門坎戰役。由於張鼓峰戰斗規模有限,又受地形限制,除了領教蘇軍飛機的厲害外,日本鬼子還沒有見識過蘇軍真正的裝甲力量,也不懂什么叫裝甲集團突擊,從陸軍士官學校到陸軍大學,也從沒有教授這方面的戰術。日軍從軍官到士兵,都還在夜郎自大,總以為大日本陸軍天下無雙。

這一切,導致了日軍第213聯隊聯隊長一見八路軍竟然用坦克、裝甲車、汽車組成裝甲集團起追擊,就嚇得肝膽欲裂。

這家伙不笨,知道自己的一千多殘兵敗將無論如何是跑不過這些鋼鐵怪獸的,跑也是死,不跑也是死,干脆就下令部隊停止撤退,就地阻擊。

要說這聯隊長下的命令也沒有錯,日軍士兵也足夠勇敢,接到命令後,馬上就開始散開卧倒,准備形成散兵線、架設機槍、擲彈筒、步兵炮。可惜這一切都沒有用,追擊他們的是八路軍乃至全中國最精銳的教一旅教一團,而且是開著坦克、裝甲車和汽車追擊,車上的機槍、八一自動步槍、沖鋒槍打的連綿不絕如春水,似乎要把他們這群污染大地的蟲子徹底沖刷干凈,根本就不給他們任何反抗的機會。

馬達在轟鳴,機槍在歡叫。這一刻,小鬼子的命好像不是命,而是這深秋初冬寒風中的一片片枯葉,在風中飄啊飄啊,一直飄向東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