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三章 用肩膀搭建的浮橋(1 / 2)

第八二三章用肩膀搭建的浮橋

邳縣自古以來就是征戰地()。最有名的自然是三國時期曹操集團、劉備集團和呂布集團的征戰廝殺了。現在的情況也差不多,鬼子占領著縣城和隴海路、公路沿線的村鎮,建立有偽政權,的縣政府撤到隴海路西南打游擊,交通線南北都有八路軍的根據地。這樣一來,邳縣境內就有三方政權。

八路軍根據地的老百姓日子好過,除了交公糧、支前外,不用交錢,也沒有其它的事情。八路軍的政策好,參軍的予以優待,當民兵的能參加訓練、學文化,其它老鄉只要參與支前、為抗日做貢獻,都能被人看得起,受尊重。有時還能分上八路軍繳獲日軍的戰利品。如果部隊住在老百姓家里,那這家老百姓就有福了,最起碼院子有人掃了,水缸總是滿滿的,有時還能幫助干農活。

日偽占領區的老百姓那就不用提了,日偽軍也要吃飯,逮住機會就出來掃dang,搶糧、搶錢。經常有一、兩個小鬼子扛著槍到村里找花姑娘。找不到就開槍殺人、放火燒房子。特別日偽軍據點駐扎的村鎮,小鬼子經常會把村子里的維持會長叫去,讓他給皇軍找花姑娘、找糧食。雞鴨魚肉不用說了,皇軍是大大的喜歡。哪個維持會長繳的糧食少,就會被日偽軍叫進據點訓話,輕則挨頓臭罵,重則被狂揍一通。弄得那些維持會長們都叫苦連天,更別提老百姓了。

縣政府游擊根據地的老百姓也不好過,得繳糧、交錢,畢竟政府機關也好、軍、民團也罷,都得吃飯。

最難過的自然是偽軍占領區、和政權交叉的地方,糧食繳了一遍又一遍,日軍收過是偽軍收,收過是常備隊、民團收,反正誰要都的給,不給就不行,除非不想活了。

8月15這天吃過晌午飯,鄒七嫂就牽出騾子,套到石磨上,用眼罩把騾子的眼睛meng上,就開始吆喝牲口磨面了。

這石磨是鄒七嫂結婚的時候婆婆請村里的王石匠給鏨的,上下兩片磨盤,上面的磨盤中間有三個石洞,中間的石洞一根鐵棒,起固定作用,以便讓兩片圓形的石頭能夠相對轉動。其它兩個洞叫磨眼,糧食倒在上面的磨盤上,通過磨眼進入石磨中,經過上下兩個磨盤上鏨的溝槽磨合,小麥啊、玉米、高粱就變成面粉了()。

鄒七嫂吆喝騾子開始磨面後自己沒有閑著,把大簸籮拿來,又把擀面杖拿來放在簸籮中,開始用籮籮面。這活鄒七嫂當姑娘時就經常干。這一帶的女人一天到晚兩件事,一是磨面,二是攤煎餅。

這個時候邳縣一帶還沒有水澆地,都是旱地,糧食主要是小麥、玉米、高粱、紅薯。小麥是經濟作物,主要用來換錢。高粱雖然產量不高,營養也不行,難吃,但是長勢好,這個時候已經一丈多高了,宛如青紗帳。最主要的是高粱桿收割後還能解決農民的燒柴問題,因此種的很普遍。

過去土匪多,因為沒有山區可以憑仗,土匪們都藏身在高粱地里,搭個窩棚就可以四下出擊,攔路搶劫,什么事情都干。當然,以高粱窩棚為基地的土匪也不同於山東響馬、東北胡子、河南刀客,他們似乎沒有那么強悍,膽子也小,往往是到外面作案,回到本地還得裝的給真的一樣,和善的很,就是老百姓說的不吃窩邊草。手段也基本上局限於綁票所要贖金之類小打小鬧范疇,象山東土匪那種綁架外國人、和正規軍開戰的事情,這地方的土匪是沒膽量做的。

鄒七嫂磨完面,把騾子卸了,牽到牲口棚里喂上,就去舀水洗手,開始攤煎餅。她今天磨的是小麥,雪白雪白的白面,平時都舍不得吃的,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吃一點。但是,區上的干部通知了,八路軍有傷員,動員老鄉們攤煎餅,慰問傷員同志們。鄒七嫂是女民兵隊長,就帶頭烙白面煎餅了。

鄒七嫂的公公婆婆在日軍發動徐州會戰時被小鬼子殺害了,八路軍來到魯南後,鄒七嫂二話不說,送男人去當了八路軍,就在八路軍魯南軍區洪司令手下當兵,是教五旅旅部偵察連的。前兩天執行任務路過村里,還回家了一趟,把結余的津貼和作戰立功後的獎勵送了回來,貼補家用。

一想起男人,鄒七嫂臉上就掛上了一絲羞澀。這都結婚七、八年了,娃都能給騾子添料了,男人也當八路軍了,見了自己還是象個毛頭小伙子一樣,毛手毛腳、心急火燎的()。就那一會兒功夫,男人還把孩子哄出去玩,硬是把自己抱ang上親熱了一次。羞得鄒七嫂臉都火燒火燒的,硬是咬著牙不敢出聲,生怕有人聽見了丟死人。

男人走了,把鄒七嫂的hun也帶走了。她覺得這八路軍就是好,會調教人。自己男人原來可是個老實疙瘩,三鞭子打不出一個響屁來。這一當八路軍,就象變了一個人似的,穿著軍裝,看上去好看了許多,也有精神頭了。最讓鄒七嫂滿意的是,男人竟然識字了,會算賬了,說話辦事講理了。每一次回家都叮囑她照顧好孩子、當民兵,參加抗日工作。這不,鄒七嫂不但當了女民兵,還當了女民兵隊長。

這一想男人,鄒七嫂就操心開了。不知道部隊最近會不會打仗,男人會不會有危險。想著想著,腦子就亂了,干不成活了,干脆起身去看了看在村頭拿著紅纓槍查路條的兒子,這才回家開始攤煎餅。

鄒七嫂先把面兌水攪成面糊糊,然後取來一個中間凸起、四周下垂、有三條tui、直徑約半米的生鐵鑄的鏊子,生上火。待鏊子熱了的時候,用勺子舀上一勺白面糊糊,倒在鏊子上,拿出「劈子」,就是竹子做的撥片,在鏊子上輕輕一個旋轉,就把面糊糊攤勻了。也就僅僅一分鍾時間,鏊子上的煎餅就熟了。

鄒七嫂揭下煎餅,接著就一手不斷地添柴火加熱,一只手不斷地舀糊糊、攤煎餅、揭煎餅,動作熟練的很。

晚飯前,鄒七嫂終於烙完煎餅,喊兒子回來吃了飯,讓孩子睡覺,又給騾子添了草料,就出門集合女民兵們准備往區上送煎餅。

一群姑娘媳fu集合到一起,雖說是民兵,有一定紀律觀念,但是集合前都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鄒七嫂能當女民兵隊長,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她男人是村子里第一個當八路軍的,另一個原因是她爹原來是獵戶,槍法好,她也會打槍,據說打的很准。

鄒七嫂讓女民兵們站好隊,開始報數()。總共23個女民兵,一個不少。人人手里都提著一個煎餅籃子,有的背上背著步槍,有的拿著紅纓槍。

鄒七嫂剛要領著姐妹妹們出發,就見區小隊進村了。區委老武一看見鄒七嫂就喊:「鄒七嫂,任務變了,煎餅不往村上送了。村長呢?趕緊准備,男的架浮橋,女的組織擔架隊,部隊要打仗。」

鄒七嫂問道:「武,那這煎餅咋辦?」

老武手一揮:「帶上,讓部隊撤下來時吃!」

鄒七嫂一聽,轉身就對姐妹妹喊道:「都聽清楚了?回去告訴家里,部隊要打仗,男人們扛上木板、椽子、繩索,去架浮橋,女人們扎擔架,跟著區小隊走!」

說完,鄒七嫂領著老武去找村長大柱。

時間不長,整個村子都動員起來了,男人們扛著椽子、木板,女人們帶著擔架、煎餅,跟在區小隊後面就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