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三一章 站在正義一邊(1 / 2)

第八三一章站在正義一邊

九月份的時候,晚風帶著一絲絲涼意直往人的汗毛孔里鑽,吹得人心里susu的、麻麻的,把一天的悶熱、煩躁刮的一干二凈()。

大店現在已經成了山東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山東局、教導師師部、山東抗日民主政府參議會都設在這里,劉、羅首長在這里指揮山東軍民與日寇斗智斗勇。

趙小曼邁著輕快的腳步朝劉一民辦公室走去,長發編成了兩條黑油油的辮子,隨著腳步在背上甩來甩去。

這丫頭,自從暫時調整工作後,隨師部行動,天天與劉一民見面,心情也慢慢變好了。

走到劉一民辦公室門外的時候,看見屋子里好像已經點起了蠟燭,窗戶上映著劉一民伏案寫作的影子,趙小曼心里一陣甜mi,趕緊快走幾步,和門口的警衛戰士敬禮後,走進屋子,拿起水壺,給劉一民倒上水端了過去()。

劉一民正在給大眾日報寫時事評論,題目是《希特勒要干什么?》

這個題目不好寫,主要問題是這個時候的中國人對德、蘇瓜分bo蘭一事心情很復雜。按理說,德國閃擊bo蘭、蘇聯參與瓜分bo蘭那都是赤luoluo的侵略,應該給予強烈譴責。但是,自從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世界上對中國支援最多、幫助最大的國家就是德國和蘇聯。而英法美則是采取了中立和不干涉政策,實際上就是坐觀侵華從中漁利,也就是東方慕尼黑政策。要中國人來指責給予中國抗戰很大幫助的德國和蘇聯,說實話,很難開口。因此,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國共兩黨都沒有鮮明正確的態度。

蔣介石給劉一民發來一封密電,說是劉一民在徐州分析國際局勢時的判斷應驗了。歐戰爆發,預示中國抗戰的曙光出現了,中國的抗戰不再孤單了,我們終於要有盟友了。

這話說的在理,但是這個時候說有點幸災樂禍的味道,漠視bo蘭人民的苦難,與泱泱大國領袖的身份不符。

劉一民知道,國民政府與德國關系很深,蔣介石本人就曾經非常想向希特勒學習,把德國發展經濟軍事那一套搬到中國來。希特勒也曾經贈予蔣介石一柄德國國防軍榮譽軍刀,對中德貿易對德國帶來的好處表示感謝。

在徐州見蔣介石和李宗仁時,蔣介石就曾經告訴劉一民,德國是中國的最大支援國。九一八事變後,為了整軍備戰,國民政府加強了與德國的軍事、貿易合作。德事顧問幫助整訓中隊,參與制定對日作戰計劃,親自上火線參與指揮。德國通過易貨貿易,不僅給中隊提供了大量德式裝備,還幫助中國發展軍事工業。中德先後簽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中國農礦原料與德國工業品互換實施合同》、《中德信用借款合同》。德國人需要中國的鎢和銻發展軍事工業,擴充軍事力量;中國需要德國的技術、設備和軍火,雙方算得上互惠互利。到1937年,中國政府從德國購買的軍用物資占到全部進口商品的83%。抗戰初期,至少有1.44億馬克、約合5816萬美元的德火運抵中國()。這些裝備加強了中隊對日作戰的能力。而德國則從中國源源不斷地得到鎢、銻、鉻等稀有金屬以及桐油、生絲和大豆等德國急需的農產品。德國每年鎢進口量的60%——90%來自於中國。

在德國人的技術指導與援助下,中國開辦了一批煉鋼廠、煉銅廠、機器廠、煉鉛廠、煉油廠、煉鎢廠、酒精廠、氮氣廠、煉鋅廠、電線廠、電燈泡及真空管廠、電池廠和電信廠,生產出了中正式步槍、馬克沁機槍、各種類型大炮和炮彈、防毒面具、軍用光學設備,在1937年實現了輕武器自給。

說句實話,沒有德國的幫助,國民政府就沒有與開戰的本錢。

雖然後來德國與、意大利簽署了《產國際協定》,組成了軸心國,在的抗議下撤走了軍事顧問,還承認滿洲國,出賣了中國,聲明不再向中國出售軍火。但是,直到去年11月日軍攻占廣州切斷香港援華路線前,德國平均每月有3.6萬噸的軍火經香港流向中國大陸。

蘇聯更不用說了,雖然斯大林把武器彈葯和貸款給了蔣介石,給的只是,但那畢竟是對中國抗戰的無si援助。蘇聯紅軍不但在遠東地區牽制著日軍關東軍龐大的兵力,而且通過張鼓峰戰役、諾門罕戰役直接支援著中國抗戰。蘇聯援華的飛機和飛行員,現在就是中國空軍與日軍航空兵搏斗的主力,血灑長天,譜寫了中蘇友誼的贊歌。

而bo蘭,與中國八竿子打不著,因為bo蘭而譴責曾經支持中國抗戰的德國和正在大力支援中國抗戰的蘇聯,很多人恐怕都接受不了。

但是,這篇文章劉一民還必須得寫。

隨著蘇聯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而出兵參與瓜分bo蘭,蘇聯的對外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共產國際根據蘇共的對外政策調整,也調整了自己過去執行的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政策,判定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目前存在的是德意日和英法兩個帝國主義陣線和超脫於帝國主義戰爭之外的蘇聯和平陣線,因此要求各國人,目前必須在「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反對反動勢力的基礎上」重新調整政策()。共產國際放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重新回到反對一切帝國主義戰爭的反帝統一戰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