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0四章 太君,他是俺姐夫(1 / 2)

第一一0四章 太君,他是俺姐夫

感謝書友羽小麒、難得有閑投票支持,感謝書友blueye、塞族小魚兒各打賞100幣()!

9月17號上午,就在日軍瘋狂進攻官庄、景芝、井溝、柴溝一線的時候,濰城北門望海門門口來了幾十個背著上細下粗的條簍的漢子。

站崗的偽軍一看,就知道是鄉下流飯橋一帶進城里賣杠子頭火燒的漢子,馬上就把槍一橫,開始盤查了。

杠子頭火燒又叫鄉火

是濰城一帶農村的特色面食。做法很簡單,用一只特大號粗瓷面盆一次和出重四五十斤的硬面團,一個壯漢在一張兩米多長的面板上用一條胳膊粗、長度與面板差不多的棗木棒(俗稱「杠子」)兩手用力不斷來回碾壓翻

直到硬面團成為質地均勻的面餅()。再把均勻厚實的面餅揉成長

手扯或刀切出一個個小面

重量必須達到半

用市枰准確稱

毫不含糊。小面團做成四周

中間薄而凸的圓

放入火燒爐中烤

散發出陣陣麥香味的杠子頭火燒就陸續出爐了。

火燒制成後,不急於出售,秋末成批貯

半月二十天甚至一兩個

它會變得更干更

但吃到口中越咬越香的口感是不變的。

這種和面時用杠子翻壓把面和硬制成的硬面火燒,就叫杠子頭火燒。

抗戰爆發前,濰城地區經濟發展,農民自己用小麥磨

麩子喂牲

面粉打成火燒出賣。價錢低

越吃越香,城里眾多商號以及普通市民家庭都願意成批存

以備過冬。一來而去,杠子頭火燒就成了濰城人的特色食品,也是鄉下農民的一個沒有什么風險的生財之道。

濰城人吃杠子頭火燒也有講究,除了正常的吃法外,還發明了「燴杠子頭」,和西北西安城里的羊肉泡差不多,就是把杠子頭火燒掰成小

或用菜刀切成小塊,把五花豬肉切成片,花生油放到鍋里燒

蔥花、姜末、八角熗鍋,放入切好的豬肉片炒熟()。然後放入適量醬油燒至沸

再加入適量清水和食

然後將掰好或切好的杠子頭火燒碎塊放入鍋內燒

用文火再煮五六分

放人適量香菜

熄火後淋上香油,香噴噴的「燴杠子頭」就出鍋了。

這都是抗戰前的往事,只能存在於濰城人的嘆息聲中。現在可是日偽占領濰城時期,還說什么杠子頭火燒,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因此,偽軍哨兵一見竟然有人進城賣杠子頭火燒,眼都綠了,開始盤查了。

偽軍哨兵先伸手從第一個漢子的條簍里拿過兩個杠子頭火燒,跑到和他一起站崗的鬼子面前,點頭哈腰地說:「太君,杠子頭火燒,濰城名吃。你的,米西米西的要?」

小鬼子聽不懂偽軍的話,但知道是讓他吃的意思,端著步槍、瞪著狐疑的眼睛警惕地看著偽軍手里的火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