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0章 海軍學校和海防支隊(1 / 2)

第一一三0章 海軍學校和海防支隊

感謝書友悠閑的熊投2票支持,感謝書友西門秀投票支持()!親愛的朋友,謝謝你們!

石臼所位於日照城的東面,是黃海岸邊青島至連雲港段之間的一個小海港。實際上,就是由石臼嘴和它西南約有三、五海里的奎山嘴形成的弓形小海灣。

石臼所原來只是個小漁村,建村來源有兩個說法 ,一個說法是宋代時有漂泊海洋的漁家在東南隅岬角駐足拴纜,上岸舂米為食,形成多處臼狀石坑,故稱「石臼」;另一個說法是宋代岳飛部將李寶破金後屯兵此處,用「石臼」杵米而得名。但是,石臼村變成石臼所是在明初的時候,當時為防倭寇登陸襲擾,朝廷在石臼村設了個「備御千戶所」,始稱石臼所。

清康熙十八年重開海禁後,從石臼所出發的商船已經可以直通台灣島了。

德國占領膠州灣後,石臼所開來了德國人的輪船,拉來的是洋貨,拉走的是糧食、花生油等魯東南特產。等到日本人取代德國人占領青島,從青島到石臼所就有了不固定的航班。

盧溝橋事變前,石臼所商會會長賀仁庵是華北最大的私人航運業主,擁有十幾艘輪船,在青島上海路和館陶路交叉口設有「長記輪船公司總部」,另在天津和上海設有分部,從事海上運輸業。當時,石臼所成了小貿易港,每年輸出的貨物近七百萬擔,輸入的貨物超過1200萬擔。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密謀攻占青島,蔣介石命令沈鴻烈實行焦土抗戰,沉船堵塞青島港航道。賀仁庵積極響應沈鴻烈號召,將自家的十艘輪船沉了七艘,率先堵塞航道,「長記輪船公司總部」,隨沈鴻烈撤退,並在石臼所一帶組織抗日武裝()。

賀仁庵之所以這么聽沈鴻烈的話,是因為他和沈鴻烈交好,沈鴻烈幫過他的大忙。說起起因還是劉黑七匪幫,1931年9月,劉黑七匪幫1000多人竄到了石臼所附近,安營扎寨,准備攻占令他垂涎已久的石臼所。賀仁庵無奈,只好向主政青島的沈鴻烈求救,沈鴻烈派軍艦趕到石臼所,光是夜晚軍艦抵達時的燈光就把土鱉劉黑七嚇傻了,抱頭鼠竄。從此知道賀仁庵和沈鴻烈交情匪淺,再也不敢打石臼所的主意。解圍後,賀仁庵拿著石臼所大小商戶出的款項,去青島謝承沈鴻烈,不成想沈鴻烈沒收一分錢,還不停地感嘆國家無能,導致匪亂橫行。賀仁庵回來後,石臼所民眾感念沈鴻烈的恩德和清廉,無以為報,就在石臼嘴東南隅的四面環水、且高出周圍的石礁上,籌資建造了航標燈塔。塔高13.7米,八面八角。坐標為:北緯35°2254『,東經119°3324『。一來為夜晚航行的船只導航,而來永記沈鴻烈的恩德。

日軍占領石臼所後,在石臼設有三個司令部,海軍的陸戰隊駐在南門外,陸軍駐在西北門里,憲兵司令部駐在十字街口南邊路西,另外設立了青島水產組合石臼所分所,作為石臼所的統治機關,管理水產、海運事務。小鬼子還修建了棧橋和四個大倉庫,組織了勞工部,分舢板勞工和倉庫勞工兩種,舢板勞工專管從船上到碼頭之間的裝卸工作,倉庫勞工專管從倉庫到碼頭之間的裝卸工作。

自從八路軍收復魯東南,石臼所就成了魯東南根據地的重要水產基地,大海上出產的魚啊、蝦啊、海帶啊,等等,都從石臼所裝上魯東南地區特有的獨輪車,吱吱呀呀,推向了魯東南、魯南、魯中各地,豐富根據地市場。

1941年2月10日,元宵節,劉一民驅車趕到了石臼所。

這天晚上,石臼所一片歡樂。各家商戶門前全部點上了燈籠,爭奇斗艷。小孩們、年輕人在一個個燈謎攤子前流連,忙著猜燈謎。海邊的公所戲台子上,唱開了大戲,鑼鼓喧天,弦樂悠揚。戲場周圍的小攤小販們叫喊著腌魚干、瓜子、炒花生,把擁有3000多口人的海港小鎮石臼所烘托的越發的熱鬧了。

劉一民趕到石臼所後,簡單梳洗一下,吃了口飯,就在先前趕到的魯東南區委書記郭子化和第十二總隊司令員王南湖、政委唐亮的陪同下,欣賞開了石臼所夜景()。

夜幕下的大海顯得是那么深邃,海浪拍擊海岸的嘩嘩聲一聲接一聲的傳來,小鎮上的燈火和海港里漁船上的燈火交相輝映,好一幅海港夜景圖。

劉一民就站在龍王廟前的燈塔下面,海風吹拂著他的軍大衣,把一片、兩片晶瑩的雪花送進他的胸懷。

正月十五雪打燈,不知道六角形的雪花打進這青年將軍的心里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

隨行來的唐星櫻、趙小曼和那個剛剛被劉一民馴服了的唐秀兒,打著手電筒夜游龍王廟,歡笑聲不斷傳來。

唐星櫻和趙小曼能夠隨行,是劉一民心疼她們,想讓她們來看一看海邊美景。唐秀兒則是劉一民不得不帶著同行,李凌風和王老虎尚未返回大店司令部,八路軍司令部里沒有人是武功高明的唐秀兒的對手,雖然她現在已經表明了忠誠,但劉一民還不得不把她帶上,因為她的忠誠需要時間和戰火考驗。特別是曾被他挾持的小東進,看見她就去媽媽的腰里拽手槍,劉一民想不帶她都不行,過不了羅榮桓和蔡中的關。用蔡中的話說,就是一號想把她帶哪兒就帶哪兒,越遠越好,最好讓她永遠不要回來。

王南湖指著夜色中石臼所周圍的地形對劉一民介紹說:「司令員,這石臼所東北方有靈山島,西北有絲山、弓山、成山,西南是奎山,再西南是嵐山頭,奎山周圍則是平坦的土地延伸到海邊,從石臼嘴到奎山嘴正好是一個弓形的海灣。海岸長而且是淺灘,山和海的基礎都是花崗石。據說當年日本關西大地震後,從這里運了許多花崗石去東京搞建築。後來因為成本太高、費用太大才停止了。和青島、連雲相比,這里的海岸上沒有那么陡峭的礁岩,實是一個面對汪洋黃海的可開發的良港。」

郭子化接著說道:「一號,石臼所因為有直通兗州的兗石公路和青島南下的公路,戰略地位很重要,商路地位也很重要()。」

陪同劉一民前來的山東局第三書記、山東軍區副政委項英就詳細詢問郭子化這里的魚訊是什么時候。

郭子化回答說每年4月到12月全部是魚訊期,主要的魚類有刀魚、對蝦、章魚、鱸魚、鰾繆、魚翅等等。

接著,郭子化又向劉一民和項英介紹到:「這石臼所就是一座花崗岩石頭城。城牆周長1500米、高8米,全部是用花崗石壘起來的,連街道的路面都是用花崗石鋪的。這在全國恐怕是獨一份。石臼所分城里、城外兩部分,城里有太平街、保安街、宣撫街、公安街等四個區,設有區公所,城外則有許許多多小胡同。全城沒有二層建築,全部是平房和起脊房,屋梁大都用木料,再加高粱桿子合些泥,最上復蓋瓦或草,牆的外層用花崗石,內層則抹上泥類。院子較大,院內一般有堂屋、貯藏室、廚房等。每家的大門都朝南,便於冬天防御西北風及季節風,但每家屋內窗戶小,采光度和通風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