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0二章 攻取四平城(1 / 2)

八路軍是3月27日晚間徹底占領沈陽,山田乙三是3月28日上午到的長春,劉一民是3月29日晚上開的東北局會議,到了3月30日上午一大早,東北人民抗日民主聯軍第一縱隊主力已經兵臨四平城下了。

四平原名四平街,位於東北中部平原,處在中長、四洮、四梅三條鐵路的交叉點上,是通向東西南北滿的咽喉要地。日俄戰爭前,四平只有7000余人,只是一個小集鎮。由於俄國人在此開商埠,修築鐵路,四平成了洮南、洮安、遼河一帶的皮毛、谷物集散地,商業逐漸繁榮,人口很快增至3萬。日俄戰爭後,日本人占領四平,商業更為發達繁榮,人口由3萬增至6萬。到「九一八」事變後,偽滿劃區設四平省,此地為省會,人口增至11萬,市區南北長9里、東西長8里、面積約20平方公里,成了一座現代化中等城市。

長春到沈陽的鐵路從四平城中間穿過,把城區分為道東和道西兩部分。

四平軍事地位重要,但那是對於雙方爭戰時說的。九一八事變前,日軍在四平僅僅駐有一個中隊,另有一個憲兵分隊,保護所謂的滿鐵附屬地。九一八事變後,四平處於沈陽與長春只見,也就是日偽軍眼里的奉天與新京之間,屬於日偽統治的腹地中的腹地,主要以憲兵隊來維持治安。駐軍僅僅是一個大隊。等到四平省設立,處於統治四平地區的需要,日軍在這里駐扎了一個獨立守備隊,也就是日蘇戰爭前夕成立的關東防衛軍的獨立第三守備隊。

梅津美治郎死前在東北的兵力部署實際上是外重內輕。防御重點仍然是蘇聯。因此,他把第三軍、第四軍、第五軍、第六軍、第二十軍都部署在蒙古、遠東地區或者是黑龍北部、東部地區,吉林地區主要是關東軍直轄部隊駐扎,遼寧就全部是關東防衛軍駐扎了。偽滿軍則是按照原來的六個軍管區駐防。

這種部署現在看來簡直就是把遼寧送給東北人民抗日民主聯軍的。但是,梅津美治郎當初如此部署是經過認真思考的,也是經過日軍大本營批准的,原因是日本人一心想把蒙古、遠東徹底日化。不駐扎重兵不行。至於滿洲腹地,日本人認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統治,已經歸順了,由關東防衛軍和關東軍直轄部隊和偽滿洲國防軍駐扎就行了。

梅津美治郎、日軍大本營的魔頭們,誰能想到劉一民敢於登陸東北、直搗東北腹地呢?

四平省是從奉天省和吉林省劃出來的,共有四平街市、梨樹縣、開原縣、西豐縣、雙遼縣、海龍縣、東豐縣、西安縣、昌圖縣、長嶺縣等一市九縣,日軍獨立第三守備隊分別駐守在這些地區,一個縣平均不到一個大隊。全靠憲兵、警察維持統治。

此時,四平地區的日軍獨立第三守備隊早已經接到劉一民部攻占沈陽的情報了,已經開始收縮部隊。准備固守四平。等到開原陷落的消息傳來,尚未完成收縮兵力的日軍獨立第三守備隊一邊向關東軍司令部緊急求援,一遍在四平城內開始了緊急動員,把四平城內的日偽官員都武裝了起來,准備參加四平守備戰斗。

高原參加完東北局會議乘火車趕到四平前線的時候,裝甲團和一旅已經在做攻占四平的戰斗准備了。

高原不知道,歷史上解放戰爭的時候,四平是東北野戰軍的兩度傷心地。第一次是四平保衛戰,發生在1946年5月,主席嚴令林彪守四平。提出的口號是「化四平為馬德里」,目的是集結主力在四平大打,徹底挫敗國民黨軍在東北的攻勢,迫使其回到談判桌上來,在東北形成國民黨占領沈陽以南,我黨占領長春、哈爾濱以北的戰略態勢。結果。激戰一個月,在四平東部制高點塔子山陣地失守後,林彪果斷下令全線撤退。這一撤,我軍就一路北撤,過了松花江,國民黨在東北的攻勢作戰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幸虧蔣介石下令停止了向松花江以北追擊,不然的話,東北野戰軍處於聯絡不暢、指揮失靈的困境中,局面會更加困難。第一次四平保衛戰的失利,實際上是經略東北戰略的失利,證明當時條件下與國民黨爭奪大城市和鐵路線的思路不切實際,我黨隨即提出讓開大道占領兩廂,放手發動群眾,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東北形勢才逐漸穩定。第二次是四平攻堅戰,發生在一年後的1947年6月。當時,東北野戰軍已經發展到40萬,剛剛取得夏季攻勢作戰勝利,林彪挾大勝之威,再次發起了攻占四平的四平攻堅戰。防守四平的是國民黨軍陳明仁部,在陳明仁的指揮下,利用四平城內的鋼筋水泥結構大樓,搶修工事,各樓之間以地道想通,地道內假設電燈,把整個四平城變成了一座鋼筋水泥堡壘。我軍發起攻擊後,當天就突破城防,與國民黨軍展開了城市爭奪戰。結果,由於國民黨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大舉增援,我軍在付出重大犧牲、攻占三分之二城區的情況下,不得不再次揮淚撤出戰斗。這兩次四平之戰,我軍都沒有達到戰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