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四章 二葉對調(1 / 2)

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這句話是歷史上主席曾經說過的話,很客觀,很唯物!

黨外無黨,帝王思想。是說不能**一黨專政,搞獨裁,要聯合其他黨派共同參政議政。黨內無派,千奇百怪。說的是黨內也是有山頭的,有不同派系的,這是正常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

劉一民這個人的貢獻不必說了,戰功在那里擺著,建設根據地、發展部隊的功勞也在那里擺著,不用任何人評價。但是,劉一民有一點,在這個年代顯得特別的寶貴,那就是他的胸懷如海!

羅榮桓不用說了,歷史早已有公論,那是絕對的黨內君子,為人正派,胸懷寬廣。歷史上,日軍在山東趕走了他們認為的最大的對手於學忠蘇魯戰區,但是卻趕不走羅榮桓領導的山東我軍。山東我軍愈戰愈強,到最後根據地大幅擴大,主力大幅擴大,等到抗戰結束時,山東我軍一下子就編成了八個主力師。沒有羅榮桓的胸懷、政治智慧、軍事才能,山東我軍能有那么大的發展么?

葉挺和項英在新四軍工作的時候,矛盾是那么深,對新四軍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里面既有戰略思想上的分歧,也有溝通交流上的問題,很復雜。但是自從項英和葉挺與劉一民、羅榮桓共事以來,被劉、羅、蔡之間那種親密無間、無比信任的關系所感染,他們也得到了劉一民、羅榮桓的信任和友誼。這是一種彼此坦誠以待、完全不設防的信任。是可以彼此擋子彈的情意,是建立在為共同目標奮斗基礎上的,沒有什么私心雜念的。

正因為如此,受過很多委屈的葉挺不願意留在東北,想繼續跟著劉、羅橫掃朝鮮、揮師入關,最好是能一直打到日本投降。說白了,葉挺就是怕留在東北再受委屈。

連年奮戰,當年的紅十八團發展壯大成了東北野戰軍。成了我黨領導的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支部隊戰功之大、開辟的根據地面積之大、人口之多、培養的干部和建立的地方政權之多。我軍其它任何一支部隊都無法相比。不知不覺之間,干部們中就形成了一種很不好的習慣,那就是不想調離劉一民部。調出去的想回來,留在這里的不想走。本來這是很正常的,政治環境好么!但是要是看在康生之流的眼里,這就是山頭了。而且是我黨我軍中實力最強大的山頭了。

劉一民穿越前就精研軍史,穿越後在戰火中摔打了這么多年,已經成了威震一方的名將、名帥。但他絕對不是單純的軍事將領。而是軍事、政治、經濟都來得的名符其實的統帥級人物。他考慮問題,自然是首先要從戰略上考慮,首重政治因素。

這次東北我軍整編。目的是要集中野戰軍主力,打戰略殲滅戰,在較短時間內消滅侵華日軍,贏得抗戰的勝利。野戰軍主力入關作戰,最重要的就是後勤保障。而這個後勤保障只能依靠物資充沛、交通發達的東北解放區。因此,讓陳雲、李富春、葉挺、項英、譚政、許光達留守東北,本來就是東北局向中央建議的。這幾個人於公於私,都會盡最大努力來保證滿足前線需要的。

從一定程度上講,這次東北我軍改編,分成東北野戰軍和東北邊防軍,也是劉一民在作戰略構劃並向中央建議時采取的一種富有政治智慧的策略。東北我軍軍力如此強大,解放區面積如此之大,必要時是需要拆分的。這對作為東北我軍領導人的劉一民來說,是有好處的,可以避免未來許多政治風浪的。說白了,就一句話四個字:自削兵權!

還有一點,葉挺是北伐名將,南昌起義的前敵指揮,新四軍老軍長,威震中外的名將,我軍的創始人之一。劉一民率軍入關作戰後,需要有一位被各方面都推崇的名將來坐鎮東北,確保東北解放區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自從曾中生犧牲後,東北我軍中,除了劉、羅,沒有哪一個將領的資歷、聲望能比得上葉挺的。加上葉挺這段時間給劉一民當副司令和參謀長,深得劉一民的信任和倚重,讓他主軍留守東北,現在確實是一時之選。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葉挺性格高傲,和劉、羅相處好不等於和別人也相處的好。嚴格說,讓葉挺主軍留守東北,也並不是完全合適。如果有可能,應該派一個性格外圓內方的統帥級將領來東北坐鎮。關鍵是這種高級別的將領都有重任在肩,東北解放區以後一般情況下也不可能發生大的戰事,而且還有陳雲抓總,事情才這樣確定的。

劉一民耐心地給葉挺講留守東北的重大意義,給葉挺講未來留在東北的主要將領的性格特征、指揮風格和作戰經歷。特別是重點介紹了陳雲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