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九章 盛夏(一)(1 / 2)

贅婿 憤怒的香蕉 4474 字 10个月前

五月二十三,福州城外水渠,大清早的,便有行人聚集,朝著水渠邊上的泥地里指指點點,有的看上一眼,發出驚嘆,掩面而去。

一老一少兩名捕快很快趕過來了,穿過指點的人群,便瞧見了水渠邊被麻袋裝著的屍體。

屍體被破壞得可怖,麻袋上盡是染sè後的暗紅,先過來的里正不敢靠近,站在一旁發憷,老捕快倒是見多識廣了,揮揮手朝周圍喊:「散了散了,有什么好看的,不嫌惡心啊。」隨後與年輕的捕快一同下去。

屍體應該是凌晨時分棄的,麻袋口的繩子已經松開,有人將屍體從路邊拋下,壓倒了水渠坡上的草木,從打開的麻袋中能夠看到凄厲的內臟,這人死狀頗為凄慘,老捕快看了幾眼,都有些皺眉,年輕的那位倒更是不堪了,蹲在一旁差點要吐。

但入行也有一段時間,年輕人也有了一些積累,情況稍微緩和之後,他找到正與里正說話的老捕快:「袋口是故意打開的,屍體是很糟,但頭臉還好,老大,這段地方是……」

他說到這里,沒有繼續下去,老捕快點了點頭,叮囑里正速叫義庄收斂處理後,方才帶著年輕捕快朝水渠一端走去。

與護城河相連的這段水渠不短,但距離拋屍處百余丈外,倒有一處破舊房子,一名瘸腿老人正坐在屋旁樹下賣茶水,也正朝這邊的熱鬧處看,老捕快過去,要了兩杯茶,與他寒暄了兩句。

「老章,有看見人嗎?」

「昨夜這起,沒有看到……早上覺最深的時候扔的。」

「行。江湖上又少了一筆賬……有什么想起來的再告訴我們啊。」

老捕快付了茶錢,盡義務的查問也就此告一段落。城市外頭的這段水渠與旁的地方不同,它挨著的並非最熱鬧的商道,由於有更熱鬧的官道做替代,這邊每日里的人流量一般,不知什么時候起,偶爾便有人在這里棄屍。

被棄在這里的屍體,大多來自於江湖仇殺。更准確的說,往往是有人下單,有人做事的那種買賣,下單的雇主不可能直接確認事情的進展,於是「收賬人」做事之後,將屍體拋在城外的某個顯眼處,便表示事情已經做好,雇主也更方便用這樣的方式確認結果。

對於綠林間的這類事情,衙門基本采取的是一個「民不舉官不究」的態度,也就是說,捕快的tiáo查,基本取決於有沒有人來報桉。若是人死了,沒人報桉,那多數說明這人死有余辜,朝廷不是說不查,而是優先度一定是最低的,但若是有人報桉,事情就列入正規流程。

朝廷入主福州之後,在鐵天鷹等人的掌控下,刑部加qiáng了對江湖事務的一些管控,因此這類事情還多了幾個步驟。眼下尚無人擊鼓報桉,老捕快稍作查問,屍體收入義庄,隨後便是讓綠林間一些耳目靈敏的包打聽過來認人,之後歸檔,至於接下來的事情,就屬於可管可不管的范疇了。

福州天氣炎熱,最近一段時間為了新君納妃的事,氣氛也緊張,衙門的事情不少。到得五月二十五,眼瞅著屍體開始腐了,方才有一名包打聽認出了屍體的身份。

「虎鯊」詹雲海。

這是一名活躍在莆田的年輕亡命徒,不知道為什么來到福州,且被人買凶殺死在了這里。

自四月間陳霜燃、蒲信圭等匪人開始活躍,各方大族響應之後,福建一地的綠林人物陸續開始往福州聚集,然而這些亡命徒中相互廝殺者多,買凶專門對付某人的情況卻少。事情有可疑之處,但目前來說,並沒有tiáo查的迫切性。

下午,年輕捕快將事情列入每日的例報,呈交上去。

……

五月二十六,上午下了一些小雨。

福州武備學堂內,課舍間秩序井然,二樓的一間教室中,李頻正在黑板上寫下粉筆字。

「……對於這世間,孔孟曰仁,西南曰人……你們看,仁是二人,為何要qiángtiáo二人,因為人與人之間不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因此說到人與人之間的事,孔孟說,仁者愛人,仁者為人,先聞道者,要幫助後聞道者,能力qiáng的,要幫助能力弱的……這天下兩千年間,世道向前,讀書人做的,都是仁者愛人的這件事,爾等今日所學,為的也是仁者愛人的事情……」

「……而西南為何qiángtiáo人呢?這是一個美好願望……我輩儒家兩千年,說的是為了一個大同社會,對於大同是什么,各人皆有自己的想法,就如西漢戴聖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yòu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對於如此的社會,我們說,是一種大同……」

「……而西南寧毅說,坐視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這不是大同,他為何qiángtiáo說人,而不說二人呢?因為他認為,增長教化,使人人平等,這是真正的大同,人與人之間既然平等了,那當然不需要qiángtiáo二人,所以西南講的是人權,講的是民生、民智……」

「……不能說他的大同和平等是不對的,這世道發展,總之會是從仁走向人的一個過程,而且他不是空口白言,他推崇格物之學,大力發展造紙,在他的西南,推動所有的孩子都去蒙學,甚至女孩也一樣要去識字,這當然是了不得的努力。他說儒家的學問開始蒙蔽人,就希望給人劃下規規條條,讓人一輩子照著做,追求這樣的所謂大同,這個說法,頗為尖銳啊……」

「……可與此同時呢?讓所有人念書,是否仁者就不用愛人了?人與人之間是否就沒有聞道先後了呢?這卻是睜著眼睛在說瞎話了……再者,禮記又有雲: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到有一天就算真的人人都見多識廣了,莫非就能讓少兒無父者有父?讓老而無子者有子?你矜、寡、孤、獨、廢疾者,依然是需要仁者愛人……」

「……先聞道者幫助後聞道者,有力者幫助無力者,這永遠都是不變的君子德行……就如同汝等在此求學,接下來便是要成為這樣的一個仁者,而即便西南如何去推行讀書,他寧毅所做的,莫非就不是仁者之事?他手下的人,莫非就沒有能力和德行的高低?所以啊,學問之間,不在於打來打去,揚棄的分寸在哪罷了……」

雨後有微微的涼風吹過,李頻侃侃而談時,教室里的一眾年輕人俱都聽得認真。

他們是學堂招進來的「思想進步」者,由於挑選的主要要求不在於老的道德文章,而在於「認同朝廷、關切萬民、思維清晰、活潑」,因此對儒家學問的造詣是有深有淺的——當然,比起西南來說,這些人又都還算得上是正宗的儒學子弟——李頻的講述便也更加的生動一些。

課堂進行之時,教室前方靠門處,也擺了一張獨立出來的書桌,坐在這里的是一名身著灰袍的道姑。這是被公主府發配過來關心李頻安全的「清漪真人」羅守薇,這些時日以來,她一直跟隨在李頻身邊上課下課,李頻講述各種事情時,她也聽得聚jīng會神,有時候亦會露出若有所思的神sè,眸光波動。

武備學堂算是新君的核心陣地,李頻縱然有自己的事業和學生,每隔一日也會過來講學半天。這日課程講到一半,倒有一名三十來歲、戴著眼鏡的眯眯眼男子路過,在窗外聽了一陣,待到課程講完,喊完下課,李頻朝這邊笑了一笑,那男子也過來見了禮。

「李先生好。」

「文軒今日怎有空過來?」

來人正是左家交由西南培養的核心人物左文軒,作為寧毅定下的團隊核心,外界一般認為他的性格比較內向,擅長運籌計算,但對外打交道並不流暢,因此常將頭面代表的任務交給副組長左文懷。在武備學堂當中他也並不任課,旁人見他便並不多。

此時雙方打過招呼,左文軒扶了扶眼鏡,想了一想:「有些事情……過來與文懷商量,無意間路過,聽李先生的講學,想到一些事。」

「哦?文軒以為如何?」

「李先生……有些避重就輕了。」

「何出此言?」

「孔孟的核心在於仁,可西南與儒學的分歧,不在於仁者愛人。」左文軒頓了頓,「……在天人感應。」

左文軒的話語不快,常給人一種字斟句酌的感覺,天人感應幾個人輕飄飄地出來,李頻這邊臉sè卻也微微的一沉,目光有些yīn郁起來,他也沉默了片刻,才道:「……接著說。」

左文軒想了想。

「世上的事情,到了最高處,在意的都是法理的正確性。規矩為何、道德為何、官員為何能使役萬民、陛下為何一言九鼎,普通人看起來,是bào力使然,說法更像是借口,但真正到了高處,才能知道,唯此說法,才真正決定了天下是否安定,野心家是否能按捺住自己的權欲……」

「孔孟於春秋誕生,不過一家之言,說的是二人對於春秋時大治的一些想法。真正給它奠定百世之基的,卻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他說,天有意志、天永遠是對的、天有大仁,因此假托皇帝而治世。李先生,正因天有意志,故此一切的正確因天而出,即便你對某些事情有疑問,也因為上下尊卑,無可置疑。而有了這真理的所在,世人才可以真正從學問上解釋世間的一切。」

左文軒緩緩地說到這里,面上並沒有太多的表情。

「但按照西南的說法,儒學在世間的卑wū,也就因此而來。李先生,天地有沒有意志先不談,我輩如何真正的知道天地的意志呢?禮部的規規條條,司天監的故弄玄虛,如同巫蠱的跳大神一般,我們都知道,那不過是一種表演。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用一種說法,確定了皇帝代天的法理,再用這種法理驅動bào力,去清理一切質疑此事的人。可若是我們都是假天地之言為己言,這里推演出來的一切,又哪里站得住腳?」

他說到這里,李頻點了點頭,倒也沒有太過激烈的神sè:「只是如此一來,世人終究能得數百年安樂。若是歷朝歷代,皇帝說自己不是天,文軒,那會如何?」

「所以西南認為,儒學是一種相對成功、甚至非常成功的模型。」

「那為何不能並行呢?只需將格物學納入進來……」

「恰恰是格物學,眼下並不容易納進來。」左文軒道,「格物學的基礎,是小的東西,是權宜的東西,它說的是,在某時某刻,囿於我們的手段,我們對某件事物,有這樣的觀察結果,因此推測它有這樣的規律,而我們隨之思考,基於這樣的規律,能發生怎樣的一些變化。格物力求從小的地方,能夠掌控的地方尋求短暫的真理,再用這樣的真理砌成大廈,最後再去窺探天地,但儒學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大的『真理』,一個從小到大,一個從大到小,都想要解釋這個世界,他們遲早要撞上的。」

李頻道:「先讓他們並行一段時間,豈不也好?」

「儒學已經先跑兩千載了。」左文軒道,「天地君親師,儒學從大到小,已經開始解釋世間的一切,到秦公嗣源注解四書,引人欲驅天理,其實是很偉大的考慮,他是要假借天地之名,認為世間萬民都有一種要遵守的本分,然後讓世人都遵循這種本分而活,則天地間不起大亂,他對於世間萬民的本分,我們認為當然是善意的安排,可天地真的承認嗎?它對人世間真有這種安排嗎?秦公的計算,若只是一個看起來洞明世事的老叟的揣測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誰又知道,他的安排,會出多少的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