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戰局(2 / 2)

晚明 柯山夢 2336 字 2020-08-22

一連幾日,陳新就這樣帶兵守在德勝門和安定門之間,看著後金兵的哨騎每日在城下練習折返跑。

皇太極訛詐不成,改為明搶,考慮到上次過通州的時候忙著趕路,許多景點沒有去看,他派出阿巴泰、阿濟格、濟爾哈朗等人再去通州自助游,意外的發現張家灣明軍自行潰逃,後金撿了個大便宜,這個運河上的繁華之地貨物雲集,後金兵飽掠而回,這下八旗更沒了拼命心思,後金兵扔下一堆盾車長梯,離開城北,經通州東返。

聽說後金兵撤離京畿,京城中的官民都松了一口氣,懸在頭上的利劍終於拿開了,接著京師中就有傳言,說是因為文登營到了京師,韃子怕了,所以忙著撤兵,文登營的名聲更加響亮。其實陳新不過是讓黃思德和張大會帶人去散布一下,就打了一個不錯的廣告。

----------------------------------------------------------------

後金兵雖然離開了京師,但仍然在大明境內,他們不慌不忙如閑庭信步,在薊州城外順便擊潰關寧軍一營步兵,然後皇太極就收到遵化留守的後金兵奏報,說破口時招降的那十多個薊鎮關口都又叛變回去了,體現了皇太極當時地方政權建設沒有用心,密雲總兵聽說後還去打了一次遵化,又被駐守的少量後金軍擊潰。

入援的明軍雖是越來越多,但野戰能力越來越弱,早期最敢打仗的滿桂死掉之後,基本沒有明軍敢主動攻擊後金軍。

皇太極對那些小關口已經不屑一顧,在他看來,他可以從薊鎮任何一個關口順利出關,後金兵雖然在固安略有小挫,但後來文登營也龜縮不出,他們信心仍然很充足。過薊州後便分兵攻略周圍府縣,他選了正月初一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出發去永平,一番部署之後,初四一戰下永平,受此震懾之下遷安和灤州都投降了,皇太極又把投降官員剃了頭發,給了一個更高的職務,讓他們繼續管事。

如此一來,在後金控制下的大城便有了四座,有了一個相對穩固的後方,皇太極還不知足,又經永平到撫寧縣,還去山海關試了一下,孫承宗到山海關之後收拾兵馬,給祖大壽帶信,並送去袁崇煥的手書,祖大壽重新帶兵入關,山海關重兵雲集,光紅夷炮就有五十多門,滅虜炮兩千多,遼兵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戰斗意志比在京師堅定得多,皇太極轉了一圈連撫寧縣也沒打下來,放棄了攻擊山海關的打算。

不但是山海關,後金軍連沒有什么兵馬的昌黎也沒打下來,新上任的昌黎知縣左應選膽氣十足,組織能力也十分了得,城中沒有兵馬,他便把城里的青壯都組織起來,又接收了一些灤州和永平的潰兵,同時拼命的准備火葯和檑木石塊,他以身作則,一直在城頭指揮,全城眾志成城,後金兵初八趕到城下,先是七八千人進攻,其中多半是蒙古部落兵,被守軍被擊退,後金又增兵至上萬人,從初九一直攻到正月十四,連皇太極都親自趕到城下指揮,查看後發現連火銃火炮都沒有,結果又連攻兩天,左應選雖然沒有火炮,但是火葯多,他直接把火葯磨成粉,天女散花一樣撒下去,然後扔火把燒建奴的面門。

後金攻堅能力的短板再次展現出來,他們貼近城下後居然連挖牆的鐵鍬鐵鎬都沒有准備齊,就拆遷而言實在不太專業,而昌黎連日堅守得勝,城民斗志昂揚,越發不可攻克,皇太極和代善最後無奈,只得放棄了這個釘子戶。號稱戰必勝攻必取的後金軍,最終在小小的昌黎城下撞得頭破血流,沒有深溝高牆的昌黎縣城竟然比遵化這樣的重鎮還要頑強。

皇太極連續碰壁之後,告誡屬下不得妄自攻城,如果城中斗志旺盛的,不需試探,立即退兵,但昌黎之戰的影響遠不止於此,永平附近其他一些小城和寨子聽說昌黎之事後,都拒絕投降,望風而降的好日子暫時不再了。

皇太極頭痛的時候,崇禎更頭痛,後金占了永平遷安,京師到山海關的路基本斷了,使得他連日都沒有關寧軍的消息,浙江河南山東等地兵馬陸續趕到,但這些內地勤王軍戰力更加低下,算來算去,還是只有關寧的人最多,戰力最強。

戶部一直拿不出多余的銀子,連陳新這樣皇帝親自關照的人,戶部還是一句沒錢,溫體仁好說歹說讓他們拿了一萬兩出來,連人頭賞都還沒有給齊。

除了銀子,還有更鬧心的事,山西巡撫耿如杞和山西鎮總兵張鴻功,分別帶撫標營、山西鎮正兵營勤王,到了京師附近了,沒了糧食,便申請補給,按大明的規矩,要在到達當地的第二天才能領取軍糧,於是他們第一天被調到通州,第二天被調到昌平,第三天又調到良鄉,三天調了三個地方,五環外面走了一圈,沒一個地方能呆到第二天,也就一次都沒能拿到糧食,大冬天里天天走無用的路,又吃不飽飯的丘八怒氣沖天,文官雖然聰明,但丘八也不是傻蛋,終於一哄而散,一路搶掠往山西逃回,山西鎮也是九邊精銳,兩營合計五千多步騎兵,歷盡艱辛到達京師勤王就是如此待遇,就因為文官們的小聰明,又喪失一支珍貴的力量。

崇禎憤怒之下將耿如杞張鴻功拿問下獄,那些亂調派的兵部官員則沒有任何處罰,陳新現在在京師消息靈通,聽聞之後派了朱國斌和訓練隊一起去追山西鎮的亂兵,讓他們招些夜不收和騎兵回來。

這些事情一出,陳新越發不敢出京,巡撫好歹還是文官大員,如今都是這個待遇,自己一個客軍游擊,在皇帝眼皮下也能被拖欠賞銀,天知道出京之後會被折騰成什么樣,還有那些友軍也很不靠譜,跟他們一起打仗實在提心吊膽,就這樣一直賴在京師,不敢出城。

但文登營畢竟有強軍的名聲,兵部侍郎劉之綸就看上了他,好在溫體仁也知道光靠這點兵沒法打建奴,找了已經升為兵部尚書的梁廷棟,輕松的擋了回去,劉之綸又改口要川兵,兵部也沒同意,最後他自己招募了一萬多人,其中很大部分是從那位殉國的申副將那里逃走的乞丐兵,然後他便要出京去殺韃子。

陳新雖然佩服他的膽氣,但是不敢跟他一起冒險,在兵部遇到劉之綸之時,還勸他不要貿然出擊,待大軍雲集之後再行攻戰,反被劉之綸冷嘲熱諷一番。

劉之綸堅定的要帶領他的「大軍」出發,梁廷棟得了陳新的打點,加上溫體仁的意思,便以防止建奴復來為由留下文登營,仍守北城。

劉之綸出發當日,京中許多官員送行,很多人都佩服這個宜賓人的膽量,但都不看好他的命運,幾乎是以送葬的心情來的。陳新隨在溫體仁身後,看著劉之綸的軍隊,他們大多瘦弱無比,勉強配齊了刀槍,有少量的棉甲,更像陳新心目中的流寇模樣。

唯一看得入眼的只有幾門火炮,但總讓陳新覺得有點不對勁,他上去用手一摸,驚訝得差點一跤摔倒在地上。

他大張著嘴巴對劉之綸問道:「劉侍郎,這是。。。」

劉之綸理所當然的道:「木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