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設(2 / 2)

晚明 柯山夢 1906 字 2020-08-22

這次勤王總共陣亡五百多人,占了文登營總編制的兩成,尤其以殺手隊傷亡居多。很多人是去年才來到威海的東江兵,他們在作戰中尤其英勇,斬殺最多,傷亡也最多。

傷員中不能繼續服役的七十多,傷愈能歸隊的一百余人,這些傷兵都是珍貴的資源,一部分將培訓後進入學校,對十歲以上的學生進行軍訓,另外部分進入屯堡,擔任屯堡職務,陳新堅定的要加強對基層的控制力度。

劉民有在這點上也贊成他的意見,這些傷兵有紀律,服從性強,再參加識字的速成班,是很好的屯長人選,他們還懂一些軍事,能輔助教官進行訓練。未了保證他們的權力,屯堡的耕牛、種子、田地分配等權力都在他們手上,以文登營目前屯戶的構成,也沒有宗族勢力能和他們抗衡。

按陳新的計劃,還要抽調部分老兵培訓,然後派到各個新的屯堡訓練農兵,農兵的方陣是長矛和火器混編,主要模仿古斯塔夫方陣,甚至編制更小,調動更加靈活,縱深比莫里斯的荷蘭方陣還要淺,穩固程度不如厚重的西班牙和瑞士方陣,古斯塔夫解決的辦法是前後兩排方陣,加強連隊炮兵火力,再配以一定的的騎兵。

瑞典訓練精良的火槍手能夠在前進中輪換裝彈射擊,掩護長矛兵進攻,這使得古斯塔夫的長矛手不再是單純的防御力量。但方陣的機動性天然不足,仍然是防御重於進攻。如果不搭配高度機動的騎兵,就無法獲得決定性勝利,尤其是面對流寇和建奴這樣流竄犯罪的團伙來說,擊潰容易,殲滅很難。

每個屯堡編制的是九十六名長矛手加九十六名火槍手,隊形縱深四排或六排,附加一個五十人的火槍分遣隊。加上指揮官、鼓手、旗手、號手、親兵,合共二百五十人,編為一個連隊。這樣的編制更側重火力輸出,陳新打算以後再配上連隊用的青銅炮或虎蹲炮,正面火力會非常強大。長矛兵面對的敵人將是被火器大幅削弱和震撼的。

軍屯農兵目前定位就是文登的守衛和後備力量,等到燧發槍大量生產後,這些人可以很快成為正規軍,火槍兵的訓練比冷兵器兵種更加簡單,使用火器的兵源要求也沒有冷兵器那么高,而且兵種單一,能迅速召集起一支龐大的軍隊,與炮兵和騎兵短期集訓一段時間,就能當做正規軍使用。

如果文登能建設七十個屯堡,三萬戶就能拼湊出一萬五有基礎的兵員。平時可以防備本地,戰時能快速補充戰兵的損失。只要海路通暢,以這樣的部隊在文登依托墩堡體系內線作戰,確實不需要怕任何人。而文登戰兵營,陳新打算仍然使用現在的模式。增加輔助兵種,提高陸上和海上的機動能力。

首批抽調的老兵都是伍長以上的,編制先調入訓練隊,他們將首先在威海的墩堡試點,摸索方陣的訓練方法和作戰模式,形成條例後推廣到文登駐地的其他軍屯。農兵暫時是民兵性質。但他們是以後燧發槍步兵的預備兵源,因為古斯塔夫方陣更接近線列,所以他們能很快適應新的燧發槍戰術。

准備抽調這批老兵時,陳新突然發現沒有軍官培訓機構,現在的訓練隊教官都是面對新兵訓練的,培訓軍官顯然並不合適,於是他在威海軍營劃出一塊地方,辦了一個軍官培訓班,他的目標自然是軍校,但軍校也不是想開就開的,場地經費都是小問題,關鍵沒有教師和教材,況且開武學也有些引人矚目。所以陳新打算從軍官培訓班開始,慢慢完善。

首先要解決的便是教師,必須有實戰經驗,又要識字還要能表達,陳新想來想去都找不到合適的人,只好先讓這些主官兼任,教材也讓軍隊來編寫,他立即招來代正剛、王長福和董漁等人,分派他們各自寫一些戰術和後勤教材。

代正剛和王長福兩人都是大老粗,雖然現在能識字了,但哪里寫過教材,無奈被陳新逼得緊,當做作戰任務一樣安排,他們只得又去抓來屬下的把總、百總想辦法出主意,然後找來本部的訓導官潤色,一群軍官每晚挑燈夜戰,寫出來一部分,交給陳新初審後全部被打回重寫,原因是抄襲作戰條例過多,不適合軍官培訓,陳新給他們的要求是從實戰總結出一些指揮原則,教授給以後要提拔的軍官。

代正剛和王長福抓頭的時候,陳新也沒放過天津的朱國斌等人,他給這些主官也預留了題目,盧傳宗的第一部在灤州表現出色,安排給他的教材是城市巷戰,朱國斌則是步騎協同和騎兵追擊。

六月底,東江又來了一波小的難民潮,袁崇煥去年殺了毛文龍之後,跟皇帝上了個折子,請登州盡快給東江補充軍糧,並且說東江已經餓了八個月了,希望能快一些。第一批糧食到了之後,稍稍緩解了東江的惡劣情況,但斷糧八月的後果就是東江兵大多沒有了戰斗力,在建奴入寇之前,袁大人突然又將東江的兵額減為一萬八,而當時遼東已經封凍,東江各島毫不知情,加上開年後朝廷忙著應付四城戰役,東江又被選擇性遺忘了,東江鎮各島再次斷糧,飢寒之下,島兵已經談不上對朝廷的忠誠,再加上劉興治叛亂,從遼東沿岸和東江各島都有人陸續出逃,因為文登營的名聲已經傳到東江鎮,威海成為了他們的第一選擇。

毛文龍苦心經營的東江鎮分崩離析,實力不到頂峰的一半,梁廷棟當時打算把東江整個移到關寧或薊鎮,被孫承宗一頓駁斥,並且給皇帝算了一筆帳,計算了搬遷的時間,至少兩三年,安置費就更加驚人,梁廷棟只得打消了這個念頭,同樣有人建議讓文登營移鎮的,也是被溫體仁用差不多的理由駁斥。

由於大政方針的問題,東江又鬧起飢荒,威海照例還是以商人的名義和他們交易,用糧食換人,隨船有一些原來東江的人,講了一下威海的情形,各島島民爭先恐後,沒選上的很多人都偷船自己逃到威海,島將雖然不滿,但他們沒有什么好交換的東西,新的總兵也沒來,只得看著威海不停的挖牆角。

王足貴和秦律方開始在難民和周圍漁民中征召水手,陳新至今對水師一竅不通,而且遼海周圍水營的水平都很低,包括後來有名的尚可喜在內,不過是矮子里面拔高子,所以陳新給水師定位暫時以運輸為主,更像是武裝商船,除了軍餉和人事抓著不放之外,其他都由這兩人自行決定。

劉民有也忙著民政的事情,他人手充足,副手都在威海,倒是比陳新的事情更順利。忙碌之中,很快到了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