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大陣(2 / 2)

晚明 柯山夢 1880 字 2020-08-22

按照皇太極的既定戰術,這三個荒村是對付登州火器的重要支撐點,是後金作戰成功的重要保證。後金前鋒在三個荒村都遇到了登州的先遣隊爭奪,這些先遣隊大多為龍騎兵或鴛鴦陣編制,雙方為了三個廢墟大打出手,後金隨即利用騎兵數量和速度的優勢派出大隊援兵,壓縮了登州騎兵的陣線,使得爭奪四個小村的登州先遣隊得到的增援有限,後金兵在幾個荒村的爭奪上占據了一定優勢。

辰時六刻,兩陣中間四個小村的第一輪爭奪進入尾聲,後金軍在東側的二台子村投入千人的重兵,並派出鑲藍旗騎兵策應,登州第四營兩個鴛鴦陣編制的局被趕出了小村,在一支登州騎兵接應下退回了徐山,確保了皇太極左翼防守的戰術得以執行。

中路的王家屯村在戰線中央,是平野中唯一可作為屏障的地方,雙方在這里投入的兵力都十分有力,經過激烈爭奪後,雙方各自占據了半個村落,使對方的計劃都落空了。

因為多爾袞的猶豫,西側轉子山東坡腳下的轉子山村則被登州鎮第一營第一總二司所奪取,一支登州騎兵隨後趕到,第二司的炮兵也跟著進村,在村子的北邊架設火炮。

轉子山西北的張王寨則被後金正白旗占據,使得後金軍獲得了繞過轉子山西側的道路控制權。

雙方對戰場地利的預先爭奪落下帷幕,後金軍取得了東側的二台子村、轉子山西側的騎兵通道和中央王家屯村的一半,皇太極「東守西攻」的戰術目標達成了一半,西攻的重要節點轉子山村卻落到了登州鎮手中。

徐山和轉子山之間的曠野上,登州和後金游騎往來追逐,雙方游騎都無法將對方趕出戰場,隨著雙方大軍的接近,中間游騎的活動空間變得狹小,稍大規模的支援騎兵紛紛向各自大陣,只留下一些零散的騎兵對峙。

兩支大軍的前鋒陸續到達戰場,皆以騎兵為主,以控制各自的列陣位置,兩軍前鋒相距兩里有余。前鋒穩定戰線後,汪洋般的大陣在無數旗號指揮下開始列陣。

。。。

巳時,登州鎮大軍到達陣線位置,榆林鋪外的白色原野被紅色所覆蓋,陣線上滿是奪目的紅色,一個個整齊的方陣在號鼓聲中令行禁止,整齊的踏步讓地面都發出微微的震動,各營在旗號鼓點的指揮下進入各自作戰位置。

登州鎮的大陣分為兩線,第一線是五個戰兵營,自轉子山向徐山方向依次為戰兵第一、第二、第三、第七、第四營。

前陣這五個戰兵營亦是兩線部署,皆以方陣步兵在前,戰兵每營下轄方陣千總部兩個,每個千總部所屬的兩個司一前一後部署,前後間隔七十步,每司兩連左右間隔為二十步,互相可以用側射火力支援。

中路戰兵營所屬的鴛鴦陣千總部的兩司拆分使用,一司以登州鎮最靈活的戰斗組部署於前後方陣之間,策應前陣作戰,隨時支援前陣薄弱點,各營編制中的哨騎等騎兵編制亦全部在中間地帶部署,另外一司則部署於前陣第二線之後,擔任全營預備隊。在方陣之中部署的鴛鴦陣既可以匯合成的戚家軍的大陣交戰,亦可以利用鴛鴦陣的靈活和高度機動姓穿過方陣間隙,對敵人實施快速進攻和反擊。

在冷熱兵器交匯的時期,陳新將西方和東方的新軍事變革戰術雜揉在一起,形成了登州鎮獨特的戰兵營編制,既有歐洲方陣的厚重,又保留下了戚家軍鴛鴦陣的靈活。

大陣第二線包括近衛旅的兩個營,左側為近衛第一營,右側為近衛第二營,陳新直轄的第六營第一千總部加強到了前陣左翼第二線,歸屬前陣左翼指揮,作為左翼的預備隊,同時防御轉子山西側方向,防止建奴騎兵從轉子山西側通道突襲後陣。

登州騎兵營下轄四個騎兵千總部、兩個龍騎兵千總部和一個直轄哨騎隊,合計六千八百人,為了調動的靈活姓,軍令司臨時整編為兩個騎兵營,各下轄兩個騎兵千總部和一個龍騎兵千總部,騎兵第一營部署於地形開闊的前陣最左翼,騎兵第二營則由陳新直轄,布置在後陣左翼。

登州鎮擺出了一個兩線部署的厚重陣形,前陣第一營、第六營第一總、騎兵第一營歸屬為左翼,指揮主官為第一營營官范守業,第二營、第三營為前陣中軍,指揮主官為遼南第一旅旅長鄭三虎,第七營、第四營為前陣右翼,指揮主官為第二旅旅長朱國斌。

後陣為近衛旅,下轄近衛第一營、近衛第二營及近衛騎兵千總部,指揮主官為王長福,擔任全軍預備隊。剩余的騎兵第二營、戰斗工兵連則由陳新直轄。

經過前鋒的爭奪,登州雖然丟失了二台子村,卻控制了左翼重要的轉子山村,右翼有徐山作為支撐點,中路的王家屯則在爭奪中,在開局取得了一定的地利,基本達到了陳新主動選擇戰場的目的。

雙方都是這個時代的強軍,布陣進行得很快捷,一面面認旗出現在對方視野中,崇禎八年九月九曰巳時二刻,兩軍主帥認旗互相在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