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商議對策(1 / 2)

蘇宸進入了窯口的內部,看到了工匠們在里面現場的燒制工藝,和窯爐、窯具、燒成的過程中的步驟,以及火溫的控制等,認真觀察。

窯具有筒形和漏形匣缽、墊餅、支柱、火照等;制瓷工具有軸帽等。這些工具,蘇宸還是第一次現場觀見到。

蘇宸在窯口內,現窯爐附近沒有煤炭,有些好奇道:「你們用什么燒火增加溫度的?」

一位粗獷的工匠轉過頭,回答道:「當然是木柴了,不然還能用什么?」

蘇宸沉思了下,這才恍然,在北宋以前,古代人都是用木柴燒成陶瓷器的,到了宋代中期,在北方部分官窯才改用煤作燃料。

雖然木柴燃燒快,但燃盡後灰燼即落入灰坑,沒有留下很厚的燃燒層。因此,勤、快、少的添柴燒制方法,也為爐溫的平穩上升提供了有利條件。

柴燃燒時火苗長,火焰柔和,所產生的一氧化碳氣氛濃淡適宜,為瓷器釉料中的銅元素還原成色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所以柴窯制品釉色相互滲化過渡自然,呈現出清麗淡雅、俊秀飄逸之美。

不過,控制火苗和熱量需要適中才行,往往因為火溫不夠,常出現廢爐殘次品,制造出廢品率很高,費時費料。

蘇宸觀察許久,然後現了一點問題,說道:「你們的窯爐有些不合理,火網面積也少,可以改進一下。」

一位老工匠說道:「我們一直都是這樣燒瓷的,數十年了,窯爐沒有問題,火不夠,就加柴猛燒唄!」

蘇宸嘴角一抖,沒有繼續解釋,而是把這點記錄下來。他想到宋代燒制陶瓷,似乎采用兩峰狀窯爐,雙火煻增加火網面積,雙火口輪流添柴,有利於在燒成過程中爐溫平穩上升,不過這只是小小改動而已,可以實現,卻不能改變大局。

如果白家要跟丁家硬磕中取勝,除了青瓷和白瓷,還需要新的瓷器出現,比如青白瓷,或是更優美的青花瓷,但是後者青花瓷很難搞,還是先研究青白瓷現實一些。

根據史料記載,青白瓷就是在五代末、北宋初出現的,蘇宸算算時間,也差不多了。

青白瓷也叫「影青」,指的是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種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時期景德鎮及受其影響的窯場,燒成具有時代獨特風格和鮮明特征的新品種,由宋迄元,青白瓷都盛燒不衰。

「白家最擅長的是白瓷,也掌握了不大成熟青瓷煉制法,只要相互糅合試驗,說不定能夠燒制出青白瓷來,那么它的觀賞性和價值,可能很快過白瓷和青瓷了。」蘇宸心中這樣想著,但是還沒有具體操作工藝方法,決定再觀察一番,回去考慮。

接下來,蘇宸不顧讀書人的身份,親自參與其中,跟著工匠們學習燒瓷的工藝流程和具體操作法,比如配泥、成型、配釉、燒鍛的幾個重要步驟,他都打算通過觀摩和學習,親自練手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