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削藩之策(1 / 2)

法家高徒 豎子不可教 1681 字 2020-08-24

一寸寸文氣升騰,空中更有宏大的聲音。【無彈窗..】

顯然不論是安樂先生的「尊尊親親」,還是張玉階的「孝道古制論」都觸動了某種規則,故而都有文氣升騰。

當然根據文思不同,他們倆的文氣區別還是很大的。

安樂先生之言,老成持重,又符合上古法制,故而有六寸文氣升騰。

詩詞,文章,策略,都是六寸!

這就是安樂先生的實力。

極樂童子悵然所失的嘆息一聲,他知道,再也沒有機會反超安樂先生了。

他的策論雖然沒有寫好,但是已經注定和狀元之之交臂了。

只能期望司徒刑發揮失常,或者犯了忌諱,這樣他就算不能成為狀元,也可以成為榜眼。

但是司徒刑可能發揮失常么?

別開玩笑了。

有著一個世界底蘊,又有六次雷劫這等媲美銀河計算機組存在的司徒刑怎么可能失手。

就算司徒刑在愚鈍。

難道不知漢朝的推恩令么?

就算真的不知道其中的內容,六次雷劫媲美超級計算機的計算推演能力是干什么的?

司徒刑努力回想推恩令中的內容。

但是他上一世不是古家,也不是歷史學家,自然不可能記憶背誦。

不過,這不要緊。

因為司徒刑可以根據蛛絲馬跡進行推演,並且結合大乾的實際情況進行「嫁接」。

經歷過六次雷劫好似晶瑩瑪瑙,出奇強大的儒家半聖念頭,好似一頭全力發動的機車,發出轟隆之聲。

一個個好似玻璃一般的念頭不停的碰撞,迸發出一絲絲晶瑩的智慧火花。

一個個文字在司徒刑的腦海中形成,然後通過他的筆端書寫出一篇篇蘊含古老智慧的華章。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

司徒刑的筆鋒好似烙鐵在紙張上滑過,留下一個個好似龍行蛇盤的文字。

沒錯!

正是西漢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

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景帝時期晁錯頒布的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了讓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司馬遷在這些越分越小的百十個諸侯國,小到什么程度呢?

「大國不過十余城,小國不過數十里」。而整個國家范圍內,「漢郡**十」,也就是作為直屬中央的郡占全國國土面積的80%——90%,而且「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扼塞地利」,意思是這些郡總是穿插進諸侯國土之間,郡的土地與諸侯國的土地犬牙交錯,使諸侯國不能連成片,並且郡縣總是占據或扼守著有利地形。

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中央集權得到有力的鞏固。這使得諸侯王國在名義上沒有被進行任何的削藩,以此避免激起諸侯王進行武裝反抗的可能。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致封國越分越小,諸侯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十余里」,即使諸侯王膽敢倚仗自己擁兵自重進行叛亂,中央也能很快平叛。

推恩令還規定諸侯王死後,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推恩令下後,王國紛請分邑子弟,「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武帝以後,王國轄地不超過數縣,其地位相當於郡。這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進一步解決了。

但是司徒刑書寫的推恩令更加的復雜,因為大乾是高能世界,和前世的大乾還是有不小的區別。

在這里能夠決定戰役勝敗的因素,從士卒數量的多寡,變成了武者的強弱。

一個武徒可以赤手搏殺十個普通士卒。

一個武師可以赤手搏殺一百個普通士卒。

一個先天武者可以赤手搏殺一千個普通士卒。

一個武道宗師赤手可為萬人敵。

一個武道聖者直接能夠絕對一場戰役的勝敗。

司徒刑現在是先天武者,但是戰力直追武道宗師,所以在前世也算的上一位萬人敵。

就算在戰力超強的三國時期,也是呂布,趙雲,關羽,張飛,五子良將那種的存在,甚至戰力會更高。

畢竟三國的萬人敵只是一種形容詞,不是真的能夠斬殺一萬人。

正因為這個世界的高能,所以司徒刑在推恩令論述上也下了不小的心思,那就是給一些強大的武者足夠的好處,讓大家共同來瓜分藩王的利益。

司徒刑在制定之時,還加入了法家思想。隱晦的指出,推恩令雖然是仁政,但是成功與否,還執行監督。

派出刺史監督各個藩王,但有不軌,立即懲處。

為此,司徒刑還擬定了六條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