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91、庭審:現場直播(三…(2 / 2)

……從「人民陪審員」到「人民陪審團」是一次制度的創新,它拓寬了民意溝通表達渠道,讓人民群眾判是非、斷曲直,揭開了審判工作的神秘面紗,促進了司法民主化、大眾化,在相當大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於法院審判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使司法工作從封閉、神秘走向開放、透明。同時,也拉近了案件當事人與法庭的心理距離,減少了對抗因素,增強了他們對法院工作和裁決結果的心理認同,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當事人服判息訴。陪審員通過參與案件的審理,將自己的感受和收獲向身邊的人廣泛傳播,會形成很大的輻射效應,從而減少公眾對司法的猜疑、不滿和誤解,增進對司法的信任、理解和支持。陪審團模式是擴大司法民主的積極嘗試,更是開展普法宣傳的良好平台……」

宋玉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在直播間里引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美女主播薇薇做為政法領域的「半個專家」,在聽宋教授講解時不斷地點著頭並率先鼓起了掌,

「宋教授講解的非常精彩,現在還有一種看法,那就是中院在此次陪審團的醞釀中,基於司法工作的專業性,持反對意見者多是學者、專家從制度層面的質疑。「人民陪審團」模式選擇紊亂,是屬於陪審團制還是參審制?功能定位模糊,是處理定罪問題還是量刑問題?宋教授,面對這些不同的聲音,您是怎么看待的……」

「是的,任何一種改革的推行,都會有贊同和反對,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們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們的改革必須始終遵循一個標准,那就是是否符合最廣大的人民的利益。我們的人民法院是人民自己的審判機構,不是哪些個人、哪些組織的俱樂部,無論你是多么高深的專家,如論你是多么的位高權重,如果你做事情不是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也是不會得到擁護的……

……對此,姚海亮記曾經指出,在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民陪審制度上,現行的立法中沒有答案,需要我們大膽地試驗。任何新的制度,都不可能是現成的,必須要在實踐中不斷嘗試,不斷總結, 不斷豐富,在較為成熟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再形成相對完備的制度。我們開展「人民陪審團」的制度試點工作,如果能為將來相關的立法完善提供實踐參考,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舞。「人民陪審團」制度的核心內容,是邀請人民群眾參加庭審,進行評議,發表意見,供法院裁判作為重要參考……

……………………

節目的直播一直進行到了晚上八點,與此同時,津川市中級人民法院會議室里,由合議庭提交給院審判委員會的吳仕立案正在進行「公開、實名」的討論。在長達五個時的討論後,表決結果出來了,十九位委員除兩位外出學習缺席外,有十七人參加了表決,以十五票贊同,兩票保留意見通過了維持原判的決定。

……………………

市委辦公大樓八樓的幾間辦公室里都亮著燈,這里是津川市紀律檢查委員會的辦公所在。自從劉富林調到了紀委後,這里就更忙了。

一間辦公室里,幾個工作人員正在整理舉報材料。這些都是群眾通過各種渠道發來的舉報信,有實名的,有匿名的,有舉報黨員干部濫用職權、貪污受賄的,占了相當一部分的是和「女人」掛鉤的問題。按照劉富林記的指示,對這些舉報材料要逐份核實,不該紀委管的也不要束之高閣,該給反貪局的給反貪局,該給反瀆局的就給反瀆局,涉及刑事犯罪的直接交由公安局查辦。

突然,一個正在拆閱舉報材料的紀檢員有了「疑問」,

「這是怎么回事,新來的郵件怎么有半年前的……

後續連載稍候繼續……(零點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