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機關銅人(2 / 2)

撿寶生涯 吃仙丹 2241 字 2020-08-25

孟子濤說道:「我准備在羊城再玩兩天吧,逛逛古玩市場。」

「張總,我也想在羊城待兩天再回去。」孟宏昌指了指自己的臉,有些不好意思。

張景強馬上就明白孟宏昌的想法,無非是因為臉上傷痕還沒有消退,怕回去不好交待,笑道:「行,那你和子濤一起回去吧。正好,我從沈胖子那里得知,三天後有一場拍賣會,你們想不想也一起去湊一下熱鬧?」

「什么拍賣會?」孟子濤問。

張景強說:「拍賣違法被沒收的東西,有一些一級文物的仿制品,都是精品,我覺得去拍兩件還是不錯的。」

孟宏昌聞言有些奇怪:「仿制文物怎么就違法了?」

孟子濤說道:「宏昌哥,這方面的法律你應該看看,文物法中確實沒有這方面的相關規定,但在《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件》中就有明確的規定了,復制國家二級文物都要得到省級部門批准的,更別說一級文物了。」

「這種事情,平時咱們確實不太在意在意,也很少人因為制作高仿而被抓,不過真要被抓到,那也就只有沒收的份了。」

孟宏昌撓了撓頭:「這方面我還真不知道,回去後一定背下來。」

張景強點頭道:「對,咱們畢竟是正規公司,這方面還是要理解透徹才行。」

這種拍賣會,孟子濤以前從來沒去過,這回有機會他也想去看看熱鬧,於是約好了等拍賣會結束再回去。

「對了,沈秋城那邊還要不要去?」孟子濤問道。

張景強說道:「他有事回香江去了,讓我跟你說不用去了。」

「行……」

吃過晚飯,大家又聊了一會就各回自己的房間休息去了。

…………

第二天早上,孟子濤一行三人出了門,張景強由於事情還沒有處理好,並沒有一起去。

三人坐著出租車來到羊城的一處古玩市場,這里被稱為國內十大古玩市場之一,專門經營古舊陶瓷、名人字畫文房四寶、翡翠玉器、及不同類型的新舊藝術品,而且其中材質上乘、工藝精湛、珍稀名貴的佳品更不乏其數。

另外,這里也是海外文物回流的集散地,不少境外或本地商家利用羊城出入境的便利,香江以及國外等地征集古玩精品帶回這里,然後再流向全國各地。

當然,就憑這些年古玩市場假多真少的境況,以為回流文物就一定是真品,那就太天真了。

下了車,與民居混雜在一起的古玩街就展現在眼前。這是一條長約一公里古色古香的古玩專業街,雖然不是休息日,但各色路人還是不少。

走進古玩街,孟宏昌說:「我聽這邊的朋友說,明年開始,這里就要拆遷了,也不知道這些商販到時去哪里。」

孟子濤說道:「沒辦法,時代在發展,有些地方落後了,總歸是要經過這一步的。不過,這處古玩市場很有名,就算拆遷改造,應該還是會存在的。」

大家邊走邊聊,逛了幾家古玩店,基本上家家戶戶不管多少全都有古舊東西,確實和古玩市場的名氣相符。

走進一家古玩店,孟子濤發現最顯目的地方,放著一個燭台,造型很簡單,台座是蓮花,燭頭則是荷葉邊,很是素凈。

孟子濤看過之後,就對著孟宏昌小聲介紹道:「你看到蓮花裝飾的,一般可以認為是隋唐之後的,因為蓮花隨著漢唐佛教興盛以後才普及到生活造型當中,不大可能是漢之前……」

孟宏昌點了點頭,把孟子濤的介紹都牢牢地記在心里。

另外,在燭台的旁邊,還放著一對粉彩的嬰戲瓶,介紹說是「洪憲年制」。

孟子濤打量了一番,嬰戲瓶是民國的東西沒錯,但是不是洪憲年制的,那就不好說了。因為歷史上洪憲年號存在極短,只有80多天,當時就有人專門打上這個款,以示稀少珍貴,提高售價。

孟子濤問了一下價格就沒了興趣,因為和他的底線相差太大。而且店里只有伙計在,也不方便還價。

接著,孟子濤又看了一下店里的其它東西,其中一枚信印讓他很感興趣。

所謂信印就是古代作為憑證的印章,這枚信印為子母套印,是由大小兩個或三個套合成一組的印章,通常大印做成母獸的形狀,再將印的中腹挖空,使做成小獸狀的小印藏於其中。因如此的形體似母獸擁抱子獸,故稱為「子母印」。此種印章,始於漢代,盛行於魏晉六朝。

這枚子母印為漢代所制,方形、龜紐,青銅材質,母印和子印刻有清晰的文字,保存完好。

孟子濤向伙計詢問價格,伙計給的價格還是很高,而且還死咬著價格不放,讓孟子濤有些懷疑,伙計到底有沒有做成生意的打算。

既然伙計不肯松口,孟子濤也沒有強求,就准備轉身走人

。這個時候,旁邊放著一攤銅器的地方,有面銅鏡模樣的東西,吸引了他的注意。

孟子濤走了過去,拿起一看,發現這居然是一面陽燧鏡。

相信大家都聽過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燧」作為取火的工具,有木燧和陽燧之分。

木燧就是鑽木取火的工具,智人時期就有出現。而陽燧出現就比較,它的原理是利用日光取火,是一種曲率很大的凹面銅鏡。

陽燧是青銅鏡鑄造中的衍生物,它與同時代的青銅鏡造型、銅質、紋飾、打磨光潔度等特點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青銅鏡的背是平面的和凸球面狀的,而陽燧的燧背是凹球面狀的。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把凹面銅鏡放在太陽下,其光都聚向內。在離鏡一二寸處,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觸物即著火。

古人出門,腰間常佩有體積很小的陽燧以備用。據《周禮》記載,周天子專門設立了「司烜氏」作為執掌陽燧的官員,負責「取明火於日」。在行軍或打獵時,燧更是必備之物,「左佩金燧,右佩木燧」,以便在晴天時用金燧向日取火,陰天時用木燧鑽木取火。後來甚至一度形成了這樣的規制,一直沿襲至漢代以前。

陽燧因取火於日,近於天也,所取屬天火,故多為占卜與祭祀時使用;而木燧取火於五木(柳、桑、槐、檀等),近於人也,只是烹飪用之。

漢代以後,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質的陽燧,陽燧的使用范圍更廣了。唐宋元明時期,則流行裝執柄的陽燧。宋代更是出現了兩面式的陽燧鏡,凸面可照容,凹面則能取火。

到了近代,由於火柴、打火機等物的廣泛使用,陽燧自然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