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全民教育(2 / 2)

重生之宋武大帝 殷揚 2721 字 2022-07-23

「祥甫,你不是說過了嗎?我們有好幾萬傷殘將士需要安置。」李雋高興地給李庭芝解釋道:「他們都是接受過文化培訓,能識文斷字,有了一定的基礎,朝庭再撥出一批銀子出來,把他們集中起來再好好上上課,讓他們接受更加廣泛的學習。考核合格後,放他們回到原籍去辦學,你說這不是一下子就有好幾萬夫子嘍。」越說越來勁,眼里的熱度都高了好幾倍了。李雋是個熱心教育的人,一說起教育自然是來勁得很,恨不得馬上就辦妥。

在冬訓期間,為了提高軍隊的素質,李雋就曾在軍隊里推行過基礎教訓,還寫進了文書里,明文規定文化課不合格的人不得晉升。經過他的努力,現在南宋軍隊識文斷字的人不少,雖然他們認識的字有限,總比一個不識好得多吧。

要知道宋軍招募的對象有很大一部分是流民,根本就不識字,能有這種成就,已經是很不錯了。

想想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推行教育事業,由於教師奇缺無比,還不是把那些讀過幾天書,認得幾個字的人當作寶貝,發給他們工資,要他們去教書。李雋此時遇到的情況和新中國成立後的情況差相仿佛,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李庭芝的眼睛也瞪得老大,眼里全是美妙的小星星,擊掌贊道:「皇上,你太英明了!真是太英明了!這真是個好主意!」李庭芝是個很少拍馬屁的人,李雋的主意真是太好,由不得他拍個不停。

「不過,你也不能高興得太早了。」李雋開始給李庭芝潑冷水了,自己倒是張著嘴直樂,好象遇到什么天大的好事似的,道:「這里面有很多問題需要處理,我們得好好合計合計。要把他們教好,自然是要有一本統一的教材,這點已經有以前使用過的教材可以借鑒。以前的教材倉促編就的,現在我們有時間了,應該再好好審訂一下,該增的就增,該刪的就刪。」

李庭芝點頭贊同道:「皇上所言極是。臣覺得應該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來推行這事,皇上,翰林院可以用。」

翰林院那些儒生們都是集儒家之大成者,要是由他們去掌管,還不完蛋,李雋想也沒有想就否決了,道:「不行,千萬不能讓他們去編教材。嗯,對了,翰林院那些人就派去研究文獻去,皇宮里還有那么多的書沒人去保護,要他們去好好研究,寫寫他們的心得,為學術的發展多做點貢獻。他們每十天要交一篇心得,要是不交,俸祿就減半。」

李雋笑嘻嘻的,李庭芝卻覺得他的笑容很象狼外婆,李雋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把這些人派去研究圖書,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了,免得來添亂。

對於這些腐儒,李庭芝這個務實的政治家也沒有什么好感,很是贊成道:「皇上,這些大儒十天交一篇心得可能太少,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三篇也不在話下。」

李雋暗笑李庭芝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整起人來一點不著痕跡,贊成道:「就這樣定了。我們可以成立一個教育部,專門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教材就由教育部來主編。你,履善,陳宜中,黃永善,沈畢,周山,章超玄,胡苟,李畢胡,常瑜還有我都來參與編寫教材。」李雋要想推行的是新式教育,以科技知識為主,他不親自上陣都不行了。

這些人都是李雋認為思想靈活,不拘泥於教條的人,由他們來編寫教材才能讓人放心。

「臣遵旨。」李庭芝對這事自然是責無旁貸。

李雋想了一下,道:「這教育嘛,就分成兩種,一種是基礎教育,一種是專業技術教育。基礎教育能夠認識、能夠寫一些字詞句就行了,滿足得了日常生活需要也就夠了,不必苛求太多。專業技術教育是針對專門的技術而設,比如制造火炮需要造炮專家,我們可以設立一個火炮學院,專門培養造炮專家。

「你也知道,大宋朝現在是需要各個行業的人才,對這事一定要抓緊。特別是火炮、船舶、鋼鐵、武器制造、機械設計、醫葯、農業這幾個行業要先辦起來,這幾個行業與軍隊息息相關,朝庭能不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就在於我們是不是擁有更加先進的技術。每一個行業,就設立一個學院。黃永善他們都是很好的技術專家,就給他們每人組建一個班子來規劃教學內容,以及教材的編寫。」

李雋所言,實是深謀遠慮之舉措,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我們都知道中國現在提的口號是「科教興國」,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大批的人才,要是沒有人才,談什么科教興國。南宋現在對科技的需要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迫切,這點李庭芝是深有體會,很是贊成李雋所言,喜道:「皇上聖明!皇上,臣以為黃永善他們都是很有經驗的專家,有他們參與,把他們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弟子們,要不了多久,大宋朝就會出現一大批專才。到那時,我們是要炮有炮,要糧有糧,要銀子有銀子,這仗嘛,自然是越打越好打。」

李雋點頭贊成道:「那是自然。不過,我們也得務實,不能脫離實際。我們一下子有了幾萬師資力量,但是要想在全國推廣教育,仍是太少了,可以說是杯水車薪,這基礎教育不可能做到每個人都來上學,都來學習。嗯,就辦成夜校吧。老百姓可以白天忙活,晚上去上上課,增加一些知識。」

「皇上,臣以為可以在農閑時節加大上課量,還可以搞點突擊培訓。」李庭芝接著李雋的話進行發揮。

李雋大加贊同,道:「對對對,就是要這樣嘛。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推行教育,絕不能浪費時間。要給夫子們說清楚,他們教得好不好直接和他們的俸祿有關系,朝庭會進行統一考核,不合格者,就減薪俸。優秀者,不僅可以多拿到薪俸,還可以升官,賜給他們爵位。」要是在平時,李雋肯定是說教師一詞,現在心情大好,一口一個夫子,說得好不爽快。

李庭芝充分表現了一個務實政治家的優良素質,道:「皇上,臣以為光憑夫子們可能難以把分散的老百姓集中起來,非得當地官員參與不可,推行教育就是他們的職責之一,教育不好,不能晉升。還有,不去讀夜校的老百姓,成績不好的老百姓,他們的稅收就要重些。」

「完全同意!」這四個字李雋是差點唱出來的,道:「也要考慮到特殊情況,比如說身有殘疾,生活困難,無法自理,還有年紀太大的,比如五十五歲以上,可以不參加。」

李雋思慮周詳,慮及細微之處,讓李庭芝不得不服,道:「皇上聖明!」

「這專業技術教育就從現在的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科技人員中抽調一批優秀者出來,進行統一培訓後去教授。學員就從工人中、聰惠的孩童中選出一批人就是,先給他們教授一些基礎知識,再接受專業培訓。他們中的優秀者,可留下來一邊從事教育,一邊從事研究。」李雋信心十足地道:「朕敢斷言,要不了多久,大宋朝必然迎來民智開啟的新時代!」

朕之一字李雋是很少出口,現在心中一高興,居然脫口而出了。

教育這事好是好,可是需要大筆大筆的銀子,李庭芝現在最怕的就是和銀子和關的事了,皺著眉頭道:「皇上,可這銀子到哪去找?」

「這事簡單!」李雋想也沒有想,道:「我早就想好了,履善還在挖金礦,可以撥出一筆銀子出來。所有的官員、吏員都要捐出他們俸祿的一成支助教育。這還是不夠,我去給皇後說,要她帶頭把宮里的金銀首飾全捐出來,這又是一大筆銀子。最後,宮里的生活從朕開始,每頓飯就實行三菜一湯,一葷兩素一湯,若有違者,驅逐出宮。」

聽了李雋這話,李庭芝眼里涌現出了淚花,向李雋拜倒,哽咽著道:「皇上仁德!皇上是大宋朝,是華夏歷史上的第一仁君!功德無量!僅此一件就會為後人千秋萬代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