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郭侃受命(2 / 2)

重生之宋武大帝 殷揚 3010 字 2022-07-23

得令之後的朱瑞祥馬上組織人手開始運炮。當然,李雋知道他們的行動會慢得多,特地把炮兵安排在最後。騎兵和步兵,輕裝簡從,行軍速度要快得多,走在前面就不用說了。

號子聲對於干苦力的人來說,特雖有用,號子聲一起,炮兵們一齊發力,抬著炮身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在他們的身後,留下一串深印泥中的腳印。

這腳印不僅僅是力量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毅力的最好證明!

「穩點,穩點。」李雋對八個抬著炮身從身前走過的炮兵們喊道:「堅持就是勝利!一二三,走!」

炮兵們跟著喊道:「一二三,走!」抬著炮身向前行進,喊著號子。

不計其數的號子聲響徹在秦嶺山中,宋軍要征服的不僅僅是蒙古軍隊,還有數百里天險秦嶺。只要他們克服了秦嶺天險,他們就當得起第一流軍隊的稱號。

朱瑞祥一身的雪泥塵土,喘著粗氣,大步而來,道:「皇上,這里就交給臣吧。臣用人頭擔保,保准不會誤事。」

不用想都知道,他與炮兵們一道抬炮身扛炮架弄得一身的泥,李雋用手給他拍拍肩上的泥土,道:「不是不放心,我是想看看將士們。有了這樣的軍隊,何愁光復大業不能完成。」李雋指著艱難前進和炮兵們,動情地道:「你們將創造一個奇跡!」

正如李雋所言,這支英雄的炮兵真的是創造了一個奇跡,在冰天雪地里把上千門火炮安全地運到了關中。當然,由於道路的艱險,意外事故在所難免,有不少將士為此付出了生命。

「皇上,你就不要逗留了,柳將軍他們在等著你呀。」朱瑞祥很是急切地催促道:「皇上,你快走吧。你要是不能按時趕到,柳將軍他們的壓力會大得多。」

李雋略有不滿地道:「你就催,連呆一會兒就不行。好好好,我這就走,免得礙你的事。」對段干木道:「我們走吧。再不走,有人不開心嘍。」

「皇上,臣不是這個意思。」朱瑞祥連分辯。

「一二三,走。」李雋揮著左手,喊了一聲號子,牽著白馬就要上路了。

段干木馬上阻止道:「皇上,你還是上馬吧。」

「你也不看看這是什么地方,路這么滑,騎在馬上不安全,還是走吧。」李雋笑著拒絕了段干木的勸說,道:「你不用把東西背在背上了,放在馬上吧,讓白馬馱著,你也輕松下。」

翻越秦嶺,征途數百里,很難找到補給,生活用品自是要准備充分,段干木義無反顧地當起了腳夫,把吃的用的背在背上,李雋知道他很辛苦,才有此一說。

「皇上,臣不累。」段干木跳了兩下,道:「皇上,你看,臣很輕松。」

李雋拉住他,道:「你就別逞能了,這才剛剛開始,前面的路還很長。來,放上來吧。」段干木知道李雋一旦決定了就不會改變,只得把東西放在白馬上。

李雋叫其他的侍衛把東西放在馬上馱著,牽著白馬開始了向關中進軍的征程。

李雋和段干木他們說著笑話,講些故事,給將士們鼓鼓勁,沒怎樣就走到半山腰,低頭一望,只見在山道上前進的宋軍不知道有多少,蜿蜒曲折,好象一條長龍。抬頭一望,山峰上雲封霧鎖,不知道有多高,雪花撲面而來,打在臉上,給人以清涼之感。

對於秦嶺,李雋覺得格外親切,因為他是陝西茂陵人,過了秦嶺,就快到家了,胸中涌起游子歸故鄉的親切感。

游子歸故鄉是非常美妙的事情,讓人激動難已。對於李雋來說,就更難得了,他這個八百年後的人來到古代世界,即將回到古代的家鄉,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經歷,一想到即將回家,這種激動就更加難捺,輕輕哼著一首自小就唱慣了的民謠「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日頭從坡上走過,照著我的窖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不管過了多少歲月,祖祖輩輩留下我,留下我一往無際地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

李雋本是陝西人,喜歡陝北民歌,這首民歌自小唱熟了,在此心情激盪之際唱起來就格外富有感染力,段干木和一眾侍衛氣喘噓噓地跟在李雋身後,聽了李雋的歌聲跟著哼唱起來。他們先是哼唱,到後來放聲高歌,一時間,山道傳來雄渾的陝北民歌。

苦與不苦只是一種感覺問題,當注意力不集中也就不會覺得累。段干木他們唱著歌趕路,注意力轉移了,走起路來也快得多了。

正想著回家的李雋也沒有注意到這事,直到一口氣上到山頂才道:「這路也不難嘛。」

他的說法立即得到段干木他們的贊同,道:「對呀。真的一點不累,唱歌也能提神,走路也不累,真是怪事。」

「你說什么?唱歌,你們唱什么歌了?」李雋還沒有反應過來,非常驚奇地問道。

段干木笑道:「皇上,你這是怎么了?你不是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嗎?」拉開嗓子唱起來,准備亮一嗓子:「大風從坡上刮過……」

一道靈光從心里閃過,李雋想到一事,道:「太好了。干木,你去找些人來,要嗓子粗,會唱會跳的人來。」

「皇上,我們就唱得不錯嘛。」段干木毛遂自薦了,道:「皇上,你何必舍近求遠呢。」

這些侍衛個個是大嗓門,很符合條件,李雋點頭道:「說得也是。來,你們站在一起,我們一起來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預備,唱。」右手向下一劃,段干木和一眾侍衛放開喉嚨開始唱道:「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日頭從坡上走過,照著我的窖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不管過了多少歲月,祖祖輩輩留下我,留下我一往無際地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

山頂上飄來黃土高坡的美妙歌聲,一開始將士們很是好奇,驚奇地望著山頂。黃土高坡是一首為人喜愛的民歌,很是動聽,到後來將士們也跟著唱起來。聽到歌聲的將士們不斷加入「合唱隊」,唱歌的人就越來越多了,一時間,整個秦嶺山中,只要有宋軍的地方都在高唱黃土高坡。

唱得最為奇特的當然要數朱瑞祥的炮兵了,他們的唱法是「我家住在黃土高坡,一二三,走!大風從坡上刮過,一二三,走!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一二三,走!」

唱一句,喊一嗓子號子,把一首原本動聽的黃土高坡唱得不成樣子,不過,他們卻從中得到新的樂趣,精神振奮,抬起炮身,扛起炮架輕松多了。唱到輕松處,還可以小跑著上山,仿佛上千斤重的炮身不再沉重,和四兩棉花差不多。

朱熹論歌詠,認為詩歌是心聲的凝結,情到之時自然而發,具有震奮心神的神奇作用。朱老夫子德行有虧,理學很是害人,對詩歌的見解很是獨到,讓人不得不服。將士們歌唱得越響亮,精神越振奮,走起路來也就更加輕松,秦嶺也不難征服。

李雋想到的是管仲在逃跑途中作《黃鵠》的故事。管仲在政爭中失敗,給魯國囚禁。齊桓公采納鮑叔牙之議,決定拜管仲為相,首先就得把管仲從魯國弄回國,就以射鉤之事為由頭,說要親手砍下管仲的人頭。

射鉤之事是管仲在政爭中用箭射殺齊桓公一事,管仲本是妙手,善射之人,一箭射中了齊桓公身上的鉤、,齊桓公咬破舌頭吐出一口鮮血裝著給射中了,騙過管仲。

齊桓公以這事為由頭,誰都會相信,魯公信以為真,真的把管仲交給齊國。

管仲知道魯公必然後悔,會派人來追殺他,才在囚車里作《黃鵠》之歌,教押送他的齊兵唱歌。這些兵卒一門心思唱歌去了,走路也輕松了,一天走兩天的路程。等魯公反悔,派兵來追殺管仲時,他早就到了齊國境內。齊桓公拜管仲為相,齊桓公稱霸也就成了必然之事。

李雋仿效管仲故事,這一教唱歌,宋軍的行軍時間還有不大為縮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