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八章 平壤一夜(一)(1 / 2)

篡唐 庚新 2388 字 2020-06-14

大業八年三月十四曰,鄭言慶率部,登臨海浦。

所謂海浦,其實就是一個荒涼的灘頭。由於距離高句麗都城路途不遠,加之這里水勢平緩,且吃水很深,非常適合五牙戰艦停靠。所以,來護兒就選擇了這個地方,作為登陸地點。

遼水慘烈的廝殺已經拉開序幕,但鄭言慶依舊無比輕松。

事實上,到現在這種狀況,他已經做好了打醬油的准備,並且隨時准備向東萊郡撤退。

原因非常簡單,來護兒根本就不待見他。從掖縣開始,他就是以後備軍的姿態而出現在世人面前。

打仗,輪不到他去沖鋒陷陣!

既然是這樣的情況,言慶也樂得輕松悠閑。

他記不清楚,來護兒此次征伐平壤,究竟是勝還是敗。反正第一次征伐高句麗,肯定是以失敗告終。對於這樣的結果,鄭言慶無法改變,也無力去改變。來護兒根本就不准備接見他,早在言慶抵達海浦的頭三天,來護兒已經率領中軍,向平壤進發。他以麥子仲和馮智玳為先鋒官,又以鄭醒為左護軍,統帥六家宗團,合擊三千騎軍;以江淮水軍為右護軍,合計八千兵馬。

來護兒親自督導中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平壤撲去。

所以,迎接鄭言慶的人,依舊是水軍副總管,周法尚……周法尚覺得很不好意思,同時對來護兒的這種一意孤行的做法,心里也非常不滿。

你是堂堂水軍總管,左驍衛大將軍啊!

就算你不喜歡鄭言慶,甚至厭惡他,憎恨他……可你也不能這樣子做吧。好歹,人家鄭言慶是朝廷親封的雲騎尉,更千里迢迢,前來為你助戰。可你來大將軍倒好,已經三個多月了,你連見都不見人家一面,算是怎么回事?就因為鄭醒說他跋扈囂張,就因為馮智玳死了幾個人,所以你就像是躲避瘟疫一樣,躲避鄭言慶。這若是傳揚出去,會被天下人恥笑。

可是,周法尚卻無法說動來護兒。

事實上,每次當周法尚提及鄭言慶的時候,來護兒就顯得很不耐煩,立刻會把話題轉移開。

以至於周法尚醞釀了許久的話語,卻找不到機會說出去。

看著鄭言慶,周法尚有些尷尬說道:「鄭校尉一路辛苦……」

這句話已經說了三遍,連他自己都覺得沒有什么意思。可他又不能不說,以免鄭言慶誤會。

不過,應該和鄭言慶說些什么呢?

來護兒可以不顧及一切的去得罪鄭言慶,但周法尚不會。

他想了想,沉聲道:「曰前探馬來報,高句麗酋首高元,於平壤城南六十里處,江壩水一線陳兵十數萬,意欲與我大軍相爭。來總管已率部出擊,恐怕一時間無法和你相見。不過臨行之前,來總管說你麾下兵馬,已近一府之兵,所以命你原地休整,而後等待新的命令。」

按照大隋兵制,一府兵馬,人數在八百到一千人。

鄭言慶以校尉的軍職,掌一千一百人,即便其中還有三百是宗團,也已經達到了一個軍府的人數。此前周法尚為了保證糧草輜重的通暢,所以沒有考慮太多。但來護兒既然提出來,周法尚就不得不認真考慮。是升鄭言慶的官職,還是裁剪鄭言慶手中的兵馬,哪個合適?

言慶抵達掖縣,寸功未立。

要說的話,他以雲騎尉之職,出任一府主將,倒也不會太突兀。可問題在於,言慶的年紀實在太小了!十四歲就出任一府主將,果毅都尉,且身無寸功,於情於理,都難以服眾。

畢竟,這水軍合計六十府兵馬,上上下下的軍官多達數百名,年紀最小的也有二十出頭。鄭言慶以十四歲的年紀,出任校尉之職,已經屬於破例。他不是宇文成都,更無斬將奪旗的功勛。

單憑他士林中的聲名,如何能讓那幫子大老粗們心悅誠服?

所以,升職顯然已不太可能。那不能升職,就唯有裁剪他麾下兵馬……周法尚想了想,「鄭校尉,你回去之後,抽調三百五十人為你麾下,等候命令;謝公子也暫為校尉之職,領一團兵馬,除卻本部宗團,另令三百五十名驍果效命。余者百人,你二人可酌情另組扈從。從即刻開始,在原地進行休整。一俟前方軍令傳來,你二人需隨時出擊。」

「喏!」

鄭言慶和謝科,插手行禮,退出中軍大帳。

周法尚長出一口氣,心中不由得暗自苦笑不迭。

這算什么水軍副總管,竟然連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去花費心思。這樣子分配,等同於並沒有消減鄭言慶的兵馬,相反還搭進去了一個校尉的軍職。謝科以二品出身,得校尉之職說起來,也不算過分。至少在軍中的那些大老粗們,也不會因為這件事情而產生什么情緒。

三百五十名驍果,等同於一個滿員的軍團。

謝科帶來的宗團本就是他的私兵,所以未入兵冊,可以忽略不計。唯一出格的地方,就是他們的軍職,還不具備擁有扈從的資格。但在這種情況下,誰又會真的去計較這件事情呢?

反正,周法尚認為,他已經做到最妥帖的安排。

希望這場戰爭早點結束吧……周法尚輕揉面頰,在心里苦笑道:把這幫子少爺們趕快送走,免得生出什么亂子。

***三月十六,晴。

這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碧空萬里無雲。

鄭言慶和謝科分兵而治,在海浦灘頭扎下營寨。雖然周法尚並未給他們安排具體的任務,但兩人還是呈抵角之勢扎營,相互拱衛。白天,艹演兵馬,晚上則帶領扈從,擺放其他各營主將。

來護兒可以不甩他們,但並不代表,這海浦所有的軍官,都不甩他們。

加之鄭言慶刻意與他們結交,所以一來二去之下,大家倒相處的其樂融融,甚至是稱兄道弟。

這一天,鄭言慶正在謝科營中說話,突然沈光來報,說是周法尚召集眾將議事。

言慶和謝科不敢怠慢,立刻頂盔貫甲,披掛整齊趕赴中軍大帳。兩人的營地,距離中軍大帳都不算遠,所以很快抵達。各府都尉,各團校尉,都已集中在大帳中,一個個面色凝重。

周法尚同樣是頂盔貫甲,一身戎裝打扮。

他沉聲道:「今曰前方傳來消息,來大將軍在江壩水畔,已擊潰了高句麗烏合之眾。如今我大軍已兵臨平壤城下,大將軍下令,命我等沿江壩水溯流營建塢堡,以保證糧道的暢通。」

眾將聞聽,齊聲應命。

鄭言慶有氣無力的應了一聲,顯得並不是非常興奮。

原因非常簡單,反正來護兒又看不上他,這種事情,肯定不會落到他的頭上。

再者說了,他也不願意去湊那個熱鬧。在海浦挺好,可以隨時撤離,不需要去冒那種無謂風險。

哪知,周法尚目光掃過帳中眾將,最後卻停在了鄭言慶身上。

「鄭校尉!」

「啊……末將在!」言慶先是一怔,連忙上前,插手行禮。

「謝校尉!」

「末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