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被坑的讀者(1 / 2)

安藝倫也從來就沒有想過,有一天他看完漫畫,會感到這樣的悲涼與寂寥。

就感覺這部漫畫完全不是那種可以看完後就可以忘得干干凈凈的,反而因為這部作品深刻的內涵與質感,他回味無窮。

然後他忍不住回過頭多看了幾遍,細細品味了一番,便愈發忍不住感慨,さくら老師的作品實在太棒了,其創作風格實在鮮明,可謂獨樹一幟。

像這樣讓人回味無窮、充滿藝術感的作品,堪稱是漫畫中的名著,也難怪它可以毫無懸念地拿下「手冢賞」的入選,並被那些評委吹捧。

畢竟商業漫畫大家也看得多了,能把漫畫畫出藝術性的,實屬難得。

不提它到底能獲得多少人氣,就單論它作品的本身,當真是擊中了很多東瀛人的審美,那深入骨髓的「物哀」,實在令人著迷。

可即便如此,安藝倫也還是覺得有些無法接受作品的不圓滿結局,這部作品他越是細品,就越有一種「意難平」的感受。

可是假如結局也如《你的名字》那些大圓滿的話,那這部作品就沒有這么高的藝術性了,同時也不符合男主「川島」的人設了。

川島對女主熏子的好感和思慕之情確實始於舞女的美貌,並因她的身份、職業產生過一時的邪念。

但最終,熏子的纖塵不染、純真無邪和質朴善良凈化了川島的心。

作品中,作者分明是把初戀少女的純潔視作一種人生理想來渲染的。

漫畫結局部分的旁白是這樣的:「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後來什么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

這實際上是在悲哀中由於人們心靈的相互交流、相互撫慰而產生的和諧、幸福的理想境界。

川島感到一切都融為一體了,開始自然地接受別人的好意,也自然地去幫助弱小。原本孤僻、內向,拒絕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他,心靈得到了徹底的凈化。

但他對熏子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卻不得不在青春的遺憾與嘆息中走向哀婉的結局。

青年學生感覺體驗到的環繞女主的社會氣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兒根性」的心靈底色本來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涼的基調。

漫畫開篇就提到了男主就是個孤兒,他兩歲喪父、三歲喪母,是由祖父母養大的,從小就體弱多病還很自閉。

這樣的男主,他的性格就會注定導致悲劇。

不像《你的名字》的男主,他為了拯救女主,那是真的付出了太多太多,行動力爆表,這樣的男主,不給他一個圓滿的結局,那也說不過去啊。

怎樣的作品配怎樣的男主,《伊豆的舞女》本來就是川端康成帶有自傳體性質的作品,而他確實年幼時就失去了父母,所以他的作品中總有一種「孤兒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