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群儒入長安(2 / 2)

城外集結的軍隊,看到這狼煙,血氣的瞬刻,全身一震,神色一凝,眼中充滿了敬畏,身體更加筆直,心神沉穩。巨大的信心和勇猛之氣充斥著全軍。

「咚咚」

剛猛有力的踏步聲從皇宮深處傳來,震動大地,猶如全軍萬馬一般。

在兩衛士兵崇敬的眼神中,一支只有八百人身穿清一色的紫金色鎧甲,鎧甲上是一條似龍非龍,似蛟非蛟的大蛇,手持長槍的武道強者慢慢從皇宮深處走出來。

這些武道強者個個都精悍得可怕,眼神沉靜如水,無波無瀾,只有偶爾一絲精光在眼中一閃而過,這些都是靈肉合一的巔峰宗師的境界。

強大的血氣,筆直沖霄的狼煙精氣無不昭示著強大的戰力。

看到地武衛大踏步走出來,兩衛士兵自動退後,分出一片巨大的區域。

剽悍的神情中帶著一絲恭敬。

同一時間,安仙堂聽到有妖邪在自己眼皮底下入侵國都,侵擾皇帝,人人臉上潮紅,憤怒羞愧之色遍布臉頰。這些人在凡俗面前自詡強大無比,高人一等,忽然發現竟然有妖龍邪魔在眼皮底下侵擾了保護地人,一時間,人人暴怒。

天亮文武百官入朝,看著端坐的大殿之上的太宗神情具是一震,發現太宗皇帝比平時多了一份威嚴,讓人不敢直視,卻又讓人想要親近崇敬的,一種發自內心的尊崇。

太宗不動神色的將滿朝文武百官的神情收入眼中,微微一動,頭頂一縷精氣迸發迅速形成一尊玄黃之色的華蓋。

昨夜魂魄中沒入了大量玄幻之氣,當時也沒有注意,只當能增加氣運,清靜心神。可是就在無意中忽然發現這玄幻之氣竟然能形成了帝王華蓋。

有了這帝王華蓋後,就是防御無雙,鬼神辟易。再也不用擔心會出現魂魄離體,被人算計的事情。即使聖人前來也要花費巨大的代價破除華蓋才能危害自己。

一種巨大的自信絕地的掌握充滿了心頭。

望著滿殿的文武,太宗神色猛地一沉,凝神說道。

「各位愛卿,寡人昨夜受妖僧所害,鬼龍侵擾,魂臨地府,幸秦將軍,尉遲將軍以死相護,又得異人相助,否則今日眾位愛卿就得為寡人發國喪了!」

「啊?!什么!」

「竟然有妖邪敢侵擾陛下!」

「竟然有妖孽入我國都,視我儒家,大唐國威何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皇乃是天下民心所向,竟然有妖邪擾國,欺我大唐太甚!」

「小視我大唐么?!」

「何方妖邪,大膽之極!」

「找到他,處以極刑!處以極刑!」

「斬處妖孽!」

太宗的話,一時引起滿殿嘩然。連養氣功夫最厲害的朝廷大儒也憤然大怒,這是xx裸的挑釁。無疑打了滿朝文武大臣狠狠的一巴掌。

國之將滅,必有妖孽。

大唐如今國事鼎盛,吏治清明,這些朝廷大臣要么是文滿天下的大儒要么是天下赫赫有名的武者。要么是心懷抱負的賢者,都是為了天下黎明出仕,如今這妖孽擾國,說明什么,難道這些人都是亡國之臣,奸佞之臣。

這妖孽擋著他們的面進入國都,擾亂皇帝,主辱而臣死,這讓他們顏面盡失,威望無存。如今傳到天下去,他們有何顏面面對故友,恩師,學生。有何顏面面對天下百姓。

一時間滿殿大臣怒發沖冠,恨不得找到妖孽吃起肉沁其血。

「夠了!如今為難時刻,我君臣應當上下用心,同心協力面對難關,吵吵嚷嚷,成何體統!」「臣的知罪!必誓死輔助陛下,鏟除妖孽。」

太宗的話越到後面越是聲色俱厲。嚇的一干大臣立刻跪伏拜倒。如今太宗的威勢越來越強盛,流露的一絲一毫氣息都讓人心驚膽顫,關懷則讓人如沐春風,厲則讓人如墜冰窟。

「宣召」

看著地下一干大臣的表現,太宗沒有在意,對著身邊的黃門侍郎說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天下浮屠盛行,佛寺蓋無其數,一寺堂殿倍陛下一宮,壯麗甚矣,然功不使鬼,必役於人。

寺廟多廣使得通計工匠,率多貧窶,朝驅暮役,勞筋苦骨,簞食瓢飲,晨炊星飯,飢渴所致,疾疫交集。

且營繕所需費用,官家終須科率,百姓難免勞擾,物不天來,終須地出!

今百姓信佛者焚頂燒指,解衣散錢,彼此轉相仿效,競相事佛,這樣做必然使農產荒廢,國庫空虛。

天下僧尼不可勝數,且僧侶遊行浮食,待農而食,待蠶而衣,且一僧衣食,歲計約三萬有余,五丁所出,不能致此。

今百姓廢業竭產、燒頂灼臂而雲供養,使得民生凋敝,生計不前。

僧侶之徒踰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繼體而背所親,乃天下禮節所不容。

另有邪僻小人,模寫庄老玄言,文飾妖幻之教,托庇浮屠行奸邪之事。

為一正國本,恢復民生,以暢聖人之教化,故大唐皇帝詔令。

京城留寺三所,其余天下諸州各留一所,余悉罷之,

今日起天下佛寺興建皆需報備各司各府,如有擅自興建者,處於極刑。

今日詔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公私齋會及參集之處,道士、女冠在東,僧、尼在西,不須更為先後。

佛徒實行度牒制度,凡各寺各廟在職僧徒皆需報有司審核,發以度牒,以正身份,無有度牒身份不明之僧侶一律遣返,還俗。檢校佛法、簡括僧徒,清肅非濫。對於私度之僧,處以極刑。

父母之親,人倫以極,整容端坐,受其禮拜,自余尊屬,莫不皆然,自今以後,僧尼不得受父母及尊者禮拜,所司明為法制,即宜禁斷。」

聽到太宗的詔令,滿朝文武大震,陛下這是將佛教徹底納入朝廷的管轄啊,從政治上打擊貶低地位,經濟上消弱實力。文化上不斷與儒家思想經行交融,徹底改造佛教。

不過雖然知道卻沒有一人反對,這些大臣受儒家影響,佛教托庇妖邪,乃是外來教派,不斷挑戰儒道,正應該政治政治。

妖僧禍國殃民,正如所描述的,早就被儒生們詬病了,如今正好趁機打擊這邪教!

而且這妖孽能進入大堂國都瞞過眾多大儒,讓陛下對佛教震怒,肯定與此事有關,想到這里眾多大臣心中憤慨之聲一片。

散朝後,無數軍隊隨同傳旨的欽差前往各府,以防有寺廟出現暴亂。

靈武衛,神武衛,地武衛也悄然消失。

在不久之後,一些大寺廟外圍無數兵馬出現,無數古剎中,出現一隊隊威武強悍的武者軍隊。

一個個散修,散仙迅速游走於寺廟中。

隨後天下震動,無數寺廟被拆撤,無數僧侶被還俗,無數寺廟的田產被充公。天下只有一部分大寺廟被留下來。

大唐皇族這一系列動作,並沒有讓佛教高層反彈,西方靈山聽到這一消息後,佛祖只是微微一嘆,神情中出現一絲無奈。

偷雞不成蝕把米,凡俗之事一旦插手必然引起各方勢力的反彈。

緊接著,天下再一次震動,中土各處大儒,賢者,名士,隱士紛紛顯身,前往長安。

這些人要么是名滿天下的豪儒,要么是白發蒼蒼幾十年不問事的隱士賢者,要么是桃李滿天下的名士老儒。

甚至還有狠毒是當朝重臣的老師,就算是太宗見了他們也得尊敬的喊聲先生。

平時難得一見,即使朝廷親自相求他們出仕也絕無可能,這些人一心研究儒家理論,心中只有天下黎明百姓,社稷。

但是當聽到有妖邪侵入國都,企圖撼動國本,無一不紛紛震怒。立刻動身前往長安。

這些人精芒沖天,氣運滔天。一路所走之處,妖邪逃避,邪魔膽寒。

一時間長安城中無數躲藏的強大妖邪紛紛逃避,一些地仙也不得不暫避鋒芒。

天地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了長安城,人類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