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blog將來就是你的了(1 / 2)

即便新浪往後十幾年的路程除了微博與博客之外乏善可陳,但李牧卻始終認為,新浪網作為門戶網站,對內容以及熱點的把控能力是國內所有門戶網站里最強的。

這其中,陳同作為新浪最資深的內容運營人員,居功至偉。

無論博客還是微博,都是一個整體非常簡單的產品,一個小團隊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整的將其開發出來,所以博客和微博的門檻也非常低,但是這兩個產品想真正做起來卻極其不容易,原因就是因為它的入門門檻極低,但是發展門檻極高。

博客也好、微博也罷,這兩者都只是一個展示工具,可以說一個是電影院熒幕,一個是電視機屏幕,真正考驗的,是通過不同的屏幕所呈現給用戶的內容。

新浪微博之所以成功,在李牧看來有三個方面的功勞,一個是r提供了這個新模式、一個是新浪博客多年成功基礎以及大量名人博客的積淀、再一個,就是陳同對內容極其專業的運營能力。

其實,新浪博客能成功,靠的也是陳同對內容的運營和把控能力。

所以說,新浪微博能成功,在李牧眼里,三方面功勞里,兩個都多少與陳同有關。

正因為相信陳同對內容的敏感度,李牧才故意拋出剛才貼吧的具體事例,為的就是提前點一點他,看他在現如今的2002年能產生怎樣的構思。

李牧剛才舉得例子里,已經透露出了幾個核心關鍵點:

首先,只要是優質的原創內容,就一定有廣為傳播的潛質;

其次,用戶已經用實際行動展示出了他們對各種原創優質內容的需求,很多原創內容是門戶網站根本給不了的;

再次,用戶已經對優質內容的制造者產生了追隨心理,也就是說,並非只有明星的內容才會受到關注;

這么幾個點都拋出來,其實對新載體的需求已經足夠明確了,就是一個開放式的個人專欄。

於是,在透露出相關信息之後,李牧故意問陳同:「陳師兄,依你看,針對網友自發創造的精品內容,我們應該用什么方式去承載,並且加以鼓勵和引導?」

陳同認真思考了半天,有些沒底的對李牧說:「我倒是想到一種產品模式來承載這種內容,但是可能不太貼合實際。」

李牧便道:「咱們倆就是閑聊,你盡管說。」

陳同道:「國外有一種blog最近兩年非常流行,原名叫web-log,是網絡日志的意思,其實就是一個屬於個人的、並且向全網公開的個人專欄,用戶可以在blog里寫各種內容,其他人可以直接訪問他的blog,進而關注他發布的內容。」

李牧聽到這里,表情驚喜的說道:「原來陳師兄也研究過blog。」

陳同說:「研究過,國內之前也有人嘗試過,不過用戶好像並不太買賬,後來也就沒人再弄這個東西了,所以我擔心這種模式放在國內會水土不服。」

李牧哈哈一笑,說:「用戶為什么會水土不服?」

陳同皺了皺眉,他不太懂產品,所以他也說不好為什么國內的用戶對blog並不感冒。

想了半天,陳同也只能尷尬的聳肩:「我覺得可能跟我們的網民習慣有關系吧,具體的我也說不好。」

事實上,國內的blog確實一直不溫不火,新浪也是在2005年的6月份才推出blog這個功能,相比這個1998年就萌生出的產品創意來說,新浪時隔六七年才進入,足以證明他們長時間對blog的不看好。

blog在國內之所以會火,其實是因為一個叫暮紫美的網友在一個論壇里發布了自己的日記,這種大尺度的紀實白話文一下子引發了無數網友的追捧,在這個時候,國內的互聯網從業者才認識到,網絡需要一個能夠承載像暮紫美這種紅人、以及她的日記這種火爆內容的平台。

那個時候,大家才忽然發現,其實幾年前就有的blog,最適合拿來承載「暮紫美」式的焦點人物,以及她個人撰寫的原創內容。

隨後,blog如雨後春筍一般在國內互聯網不斷涌現,也是在那個時候,blog才有了本土化的漢語音譯名:博客。

連翻譯名字都晚了好幾年,也足以見得當時國內對blog淺嘗輒止後不抱希望的心態。

面對陳同的不確定心態,李牧笑道:「陳師兄,我從產品的角度給你分析一下,為什么少數嘗試在國內開發blog的人會失敗,以及為什么會給你以及其他人一種國內做不起來blog的假象。」

陳同坐直身體:「李總你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