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特斯拉的前身(2 / 2)

相比space-x,李牧更想要他的特斯拉。

space-x固然牛逼,但適用性遠不及特斯拉,特斯拉的牛逼之處在於他們引領了一個新的時代,新能源汽車完全就是特斯拉帶動起來的一個新產業,先不說利潤有多少,光是影響力就不是一般的項目所能夠企及的。

而且,按照之前埃隆馬斯克的技術鏈條說法,特斯拉的技術鏈條更加成熟,擴展延伸的適用性也更強,李牧印象,特斯拉在電動機、電池管理、無人駕駛等幾個大方向都有非常強大的技術積淀,以至於混動車鼻祖的豐田也長期從特斯拉采購電池和電機。

李牧特別想在特斯拉最初期的時候直接說服他們的初創團隊,自己用一大筆錢,拿下他們的一大部分股份,然後他們拿著這些錢,就可以做快起步,一邊搞研發,一邊搭建生產線,技術基礎和工業基礎同時快發展,那么特斯拉發展的度一定會大大超過它上輩子的發展度。

上輩子,特斯拉最大的發展桎梏在於產能的不足以及生產線、產品線的匱乏,說到底,就是因為互聯網企業沒有實體產業積淀。

就拿特斯拉來說,這公司本身不是一家汽車制造公司,而是幾個極客湊在一起搞的一項研究,他們在做技術研發的時候,手里也沒多少資金,有限的一點資金幾乎全部用在研發上了,所以在工業領域沒有任何基礎,等他們有了全套的技術專利,還要到處拉投資,再一磚一瓦的把廠房以及生產線搭建起來。

特斯拉發展十幾年之後,量產車型一只手就能數的過來,而且產能限制巨大,訂單排到了n年以後,這樣的情況,就算是想提都非常困難,因為每一條生產線都要從零開始一點點去搭建,產能也是一點點提升,根本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反觀比亞迪這種實體出身的公司,做電動車的效率就遠高於特斯拉,它本身就是世界排名極其靠前的電池生產商,又造了十年的汽車,不僅有電池技術、汽車技術,還有電池生產線、汽車生產線,兩者一湊,就能立刻造出多種且大量的電動車產品,以至於比亞迪一開始做電動車,就接二連三的做了一大堆車型,包括了純電動車、油電混動車,甚至還有多種純電動客車、純電動叉車和卡車。

要是想讓埃隆馬斯克把特斯拉的產品線提升到比亞迪這種規模,他至少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才有可能實現,但是這十年間錯失了多大的市場,但凡是有一定思維能力的人,都能夠想得出來。

就像是二戰時期的華夏和蘇聯,當年的華夏沒有什么工業基礎,面對強敵,想造武器卻根本造不出來,就算把99主戰坦克的全套技術都給那個時代的華夏軍工廠,他們也還是造不出一輛能夠跑起來的坦克車,用特斯拉這種純手工研發的套路,第一輛坦克下地測試的時候,二戰估計都已經結束了;

但是蘇聯當時則和華夏完全不同,他們有著非常強大的工業基礎,一到戰時,把炮塔運到生產重型履帶拖拉機的拖拉機廠,立刻就能生產出可以投入戰爭的坦克,這就是工業基礎的重要性。

所以,在李牧看來,工業基礎是特斯拉發展,最最重大的問題,沒有之一,如果能拿到特斯拉的項目,一定要在最初期就投入大量資金用來建設特斯拉的工業基礎,或者干脆直接在世界范圍內收購一家企業制造企業,如果能把特斯拉跟比亞迪揉在一起,再加上足夠的資金支撐,李牧相信新能源汽車的春天能夠在08年奧運會的時候就提前到來!

這時候,李牧試探性的問埃隆馬斯克:「埃隆,硅谷如果有什么好的實驗性項目,可以多了解一下,我對這方面倒是挺感興趣的,可以做一些投資。」

李牧上輩子一直把硅谷視為心聖地,他對硅谷非常了解,硅谷可不只是有一大堆互聯網企業,還有一大堆著眼未來的新興技術企業,思科就是從硅谷孕育出來的超級企業,特斯拉也是一樣。

不過這些企業在創始之初,大多數都要用相當長的時間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由於他們身上的實驗性色彩太濃,大部分甚至連企業都算不上,就是幾個極客湊在一起搞點研究而已,蘋果當年也是這種方式起家。

很多類似的小團體手里握著非常有意思的技術,但卻連幾百萬美元的估值都拿不到,想融幾十萬美元都難如登天,只能一點點舉步維艱的前行,很多甚至直接死在了創業的道路上。

如果這個時候能夠進去挖出幾個好項目投一投,將來必然會大有可為。

埃隆馬斯克聽到李牧的問題,微微一笑,隨口說道:「前段時間有個朋友找我,有個項目希望找我投資,他說他們用大量筆記本電腦的電池組裝出了一輛電動車,而且車的綜合性能還很不錯,聽起來好像有點意思,不過我還沒跟他們約見面……」

李牧聽到這里,內心激動得幾乎快要大喊出來,之所以這么激動,是因為他心里知道,埃隆馬斯克說的這個項目,就是特斯拉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