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2 / 2)

衡門之下 天如玉 1890 字 2020-08-30

他恪守到底,換了輕軟的白袍,如同宮中尋常的侍從,一直送帝王至最後一刻。

更甚至,在帝王恍恍惚惚地睜大了眼將他認錯了時,雖然他們之間隔了輩分,還是配合著裝作是他的幺子,給了他一點安慰。

崔明度後來在趕來為他安排登基事宜的路上,聽說了這些消息,還小聲地與身邊人說了句:「我們這位新君,想來還是太善良了。」

……

北地相距遙遠,即便接到消息就已上路,棲遲和伏廷趕至長安時,登基吉日也已然到了。

到了宮中,大典已過,滿朝文武都已退去,只余下李硯坐在殿中。

高殿金座,少年龍袍皇冠加身,身姿長高,卻仍清瘦,珠冕遮擋了視線,是從未見過的面貌。

明明也沒有隔很久,再見已不能再向先前那般隨意。

棲遲身上穿著厚重的織錦宮裝,挽著宮髻,看了他好幾眼,才鄭重斂衣下拜。

伏廷在她身側,難得地著了官服,一同叩見新君。

一名年輕的內侍在旁宣讀了聖旨,當場就以新君之名,詔封棲遲為皇姑大長公主。

賜地建府,加享采邑,皆是超出過往禮制的規格。

不止如此,內侍宣讀之後,又言明:大長公主以後可以隨意出入宮中,安北大都護見駕也不必卸兵,可以帶刀入殿。

凡此種種,無一不是莫高的榮寵。

棲遲聞聲便抬起了頭,李硯已經步下高座,朝這里走來,親手將她和伏廷扶了起來。

剛才拉著距離不過就是為了宣讀這道聖旨罷了。

他稱帝後的第一道聖旨,便是這個。

眼見內侍麻利地退了出去,棲遲才如往常般與他說話:「剛剛為帝便這般加恩,豈非要叫我們惶恐了。」

李硯站在她面前,已比她高出一些了,扶著她道:「這本就是每個帝王都會做的,也是姑姑應得的。」

棲遲說:「但我還是覺得太重了。」

李硯抬手攔一下,不想叫她拒絕,轉頭看向伏廷:「姑父,我能有今日全賴您一力扶持,不知您有什么想要的,盡可以開口。」

單於都護府私通外敵後,已獲罪被革除了都護府,先帝詔令將其轄下數州全部並入安北都護府下,但那算不得是他的封賞,反而是北地更多了一份責任。

伏廷看了看他,忽然掀了衣擺,單膝跪地:「臣別無所求,只求大長公主此後能隨臣永留北地。」

李硯愣了愣:「就這樣?」

「就這樣。」

棲遲輕輕笑了笑說:「所以我才說太重了,用不著賜地建府,我也不打算長留長安,若是來看你,能出入宮廷也就夠了。」

說到此處,她才終究忍不住抬了手,本是想和以前每次寬慰他時一樣摸摸他的臉,但他如今已經長大,不太適合,手指最終替他扶了扶龍冠。

「阿硯,以後要好好的,做個好帝王。」

終是到了這一步,沒有別的交代,唯有這一句。

……

離開殿中時,臨近傍晚,長安城正是一天里最冷的時候,寒風嗚咽,在宮樓飛檐間盤旋。

棲遲自宮殿台階上緩步而下,慢慢踏上宮道,一路走來細細看過了一路的景象,又回望一眼巍巍金殿,轉過頭來時,只垂著眼看著腳下的路,默默往前走。

伏廷看她一眼:「放心,有崔氏在,都中很安穩,待過上兩年,他也就培植起自己的勢力了。」

棲遲搖搖頭:「我只是想起了我哥哥。」

不知道如今這樣,算不算完成了哥哥的遺願,如今身在這深宮之中,又是否是她哥哥希望看到的。

身後忽而傳來了腳步聲,似很急促。

「姑姑!」

棲遲聽到喚聲,轉身回頭。

李硯從高階上快步走來,頭上皇冠已除,快步如飛,龍袍翻掀,一路追了過來。

隔了幾步,他停下腳步,忽而衣擺一振,朝她跪了下來。

棲遲怔了怔,下意識要去扶他,又立即回味過來,便要跪下,卻被他攔住了。

李硯抬頭看著她,眼里微濕:「姑姑可以放下父王的臨終囑托了,我希望姑姑以後與姑父都只過自己的日子,不用再為我擔憂分毫。」

雖然他在殿中答應了姑姑和姑父的請求,但方才在高階之上看著他們背影一路遠離時,想起此後難得一見,終是忍不住追了過來,說了心里話。

棲遲想笑,心里卻又無端地有些酸楚:「我早已放下了,所以才要隨你姑父回北地,這條路是你自己選的,你長大了,只能自己走了。」

在那晚,伏廷追來問她時,她便已放下了。

後來在光王府又聽伏廷提起那把劍的來歷,才知道她哥哥不僅僅只有重振光王府的遺願,也希望她能嫁得良人,有最朴實的祝福,也才徹底釋懷。

「回去吧,別叫人看見。」她將李硯扶起來,心頭如澀如麻,轉身走向伏廷。

李硯只瞬間就止住了情緒,目送著他們離去。

他已是帝王,這大概是最後一次在姑姑和姑父跟前如此模樣了。

伏廷握了棲遲的手,朝李硯頷首,帶著她走出去,半道看了眼她的臉,把她往身邊帶了帶,低聲說:「別忘了自己又要做母親了,怎能動不動就傷懷。」

棲遲不禁看了一眼自己的小腹,其實已經顯懷了,只不過宮裝厚重寬大,誰也沒看出來。

「我沒有傷懷。」她說:「到了如今,夫君是一方大都護,侄子是帝王,又要新多一個孩子了,連買賣都多賺了許多,我如意得很,還有什么好傷懷的。」

伏廷只當沒看見她方才微微泛紅的眼,聽著她這話,倒像是高興的了。

確實都是值得高興的事,傷懷的都在過去了,早已過去,不會也不該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