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一筆定黜陟(上)(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734 字 2020-08-30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則以逆都鄙之治』,漢末鄭玄加上唐初孔穎達的注和疏,已經通行了幾百年,但王安石對此卻又不同的解釋。陸佃是王安石的弟子,當然知至甚深。

得到了葉祖洽和陸佃的回答,上官均將試卷一抖,不用再看了。

靜默也隨之降臨於廳中,視線在空中交錯,眾官沉默的交換起了眼神。

不同於鄭玄的注,也不同於孔穎達的疏,這幾題的答案,與如今國子監作為標准教材的《十三經注疏》全然不同,而是來自於張載和王安石。若只是采用其中一家之言,考生身份的可能性還會有很多,但同時出現在一張卷子上,那就不可能會是他人。

不過都沒有說破。若是說破了,不論取中,還是舍棄,都會引來外界一場風暴。一旦傳揚出去,不是得罪士林清議,就是得罪韓岡,以及他背後那一座座巍峨如五岳的靠山。

他們憑著自己進士高選的身份,可以小覷韓岡,鄙薄韓岡。但又幾個願意毫無緣故的去招惹韓岡這樣功績卓著,同時背景深厚的人物?

來自於南京國子監的教授莫京,此時卻皺了皺眉:「真宗景德二年,李迪、賈邊有名於京中。舉進士,迪以賦落韻,邊以〈當仁不讓於師論〉以『師-為『眾-,與注疏有別,皆被黜落。時王文正【王旦,真宗朝名相】為參政,道:『迪雖犯不考,然出於不意,其過可略。邊特立異說,將令後生務為穿鑿,漸不可長。『故而收李迪,而將賈邊黜落。考於故事,還是將此卷黜落為宜。」

莫京以過去的先例為證據,提議將韓岡的卷子給黜落掉。可是沒人理睬他,

——時代已經變了!

王旦那是真宗初年,經過唐末五代之變,儒學尚未復興,當然要以漢唐注疏為宗。但如今各家學派並起,通行已久的《十三經注疏》早就給批成了篩子。而且朝中還有傳言,說很快就要設立經義局,重新確立官方性質的經典注疏。

莫京咬起了牙,堅持自己的意見:「無論如何,這份卷子的答案既然不合注疏,就不能判對。若是這一份能放過,其他黜落的卷子又該怎么辦?難道也一樣放過嗎?!既然事前已經規定好按著《注疏》來,就不能隨意改變。就算到天子面前,我也是這個說法!」

莫京發狠,眾官面面相覷。在這一幫點檢官中,只有莫京是個異類,其他人無不是偏近於新黨,誰也不想得罪王安石的乘龍快婿。但他已經說要鬧到天子面前,就證明他肯定會將此事對外曝光。就算現在能將他的意見壓下去,外面士林間的輿論又有誰能壓得下?!

看著莫京怒發沖冠的樣子……葉祖洽等人都頭疼了起來。

葉祖洽從來不願與人爭短長,更不願隨意的罪人,他提議著,「不如暫且擱置,傳到考試和覆考那里問一問他們的意見。」

點檢、考試、覆考,是試卷三道關口。三判皆下等,便是黜落無疑,不會送到主考官面前。但若是三份評判爭執不下,判卷便會呈給曾布、呂惠卿等四個主考,讓他們確定結果。葉祖洽相信考試官和覆考官中,肯定有一方會給出一個與莫京不同的判斷。那時就可以將卷子送到主考手中,與自己再無瓜葛。

「那要我輩何用?!」莫京冷笑著,讓葉祖洽下不了台來。

一時間,都沒了轍。而莫京,則仰起了頭,再也看不起這一干人:『此輩皆庸淺,為己秉正道而不移。』

上官均卻在低頭看著卷子,仔細的審核每一題的答案。三十題審過,又發現了一處釋義有別的地方,但他已經沒有心思去根究答案來自於王學還是關學,一股寒意傳遍心中。

將卷子展給眾人,上官均沉著臉道:「按照今次的法度。墨義帖經一部,三十題若有二十七中,便算合格。而這份卷子……正是二十七題中格,只有三題尚待商榷!」

正沉浸在一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悲壯感中的莫京,一下目瞪口呆,而葉祖洽、陸佃等人也是心中寒意大起。

『這就是韓岡的計算嗎?!』

韓岡既然能把其他二十七題全數照著注疏做對,另外三題又怎么可能只明了王學和關學的釋義?!這分明是他故意在表露自己的身份。

但韓岡竟然敢於行險,故意寫上錯誤的答案,只要錯上一點,就是黜落的結果。可見其人膽量之大,心思之深,而且更是對自己才學的自信——自信其他二十七題,沒有一條會錯。

廳中重新陷入了沉寂,韓岡的膽魄手段心術讓人畏懼,這樣的情況下誰敢在這里將他的卷子給黜落?

而以他在墨義上的評分,誰又還能輕易將之黜落?!